《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发布,按这8个食养原则做,血糖更易达标

杭师大附院代谢病中心

2023/02/09 21:39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人群的日常饮食该如何安排?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多个“食养指南”,为各类慢性病人群提供食养建议。

今天一起来看看《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中的重点内容吧!【点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内容】

糖尿病食养:8项原则和建议

01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

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

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02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

膳食能量来自于谷物、油脂、肉类、蛋类、奶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食物。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

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从年龄和降低死亡风险考虑,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3~6个月减少体重5%~10%。

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糖友,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03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

建议糖尿病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以成年人(1800~2000kcal)为例,相当于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为200~300g。但是当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导,调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

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餐后血糖最重要的营养因素。学习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互换,规律进餐,是糖尿病者认识和掌握食物、药物和血糖反应关系的关键措施,是整体膳食合理规划和调整的重点。

04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运动还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

糖尿病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 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05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者。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从而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研究证据表明,食盐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饮酒会扰乱糖尿病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药,导致血糖波动,如可能会使糖友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服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时。此外,糖友在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导致总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06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 降沉浮”等属性。

“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祛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

“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

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07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

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08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糖友的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丛玲带你看名医》团队编辑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