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专访赵天成博士:AI突破创新高,业态深化促能效

联汇科技

2023/02/10 11:36

安防行业是人工智能最早成功落地的行业,在人工智能初创之时引起了热烈反响,得益于安防行业巨大的存量市场,现在二者的融合发展已为业内普遍接受,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经过十多年的流金岁月,人工智能技术不断革新,并随着国家对“新基建”工程的推进,人工智能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持续撬动整个行业。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性,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AI+产业”的模式愈加普及。

《中国安防》特别邀请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 Om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杭州联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赵天成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安防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催生的新变化、新业态等内容进行深度分享。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国安防》:当前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对于大量长尾场景的应用,人工智能行业近年来是否取得了一些突破?

赵天成:2010年前后我国开始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并最早应用于安防行业。时至今日的12年时间里,有很多顶级学者和机构在人工智能理论方面持续钻研,行业于2021年迎来了新的爆发期,其中本质的变化是从限定领域的人工智能向通用型人工智能转变。

之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高度设计并经海量训练而成,一个模型只能应对一种场景。例如,当新的需求出现时,需要算法厂商定做对应模型,其中也许将耗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经费以及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且每当有新需求出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开发流程。而2021年之后人们之前认为遥不可及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正在悄然临近。预训练大模型技术也叫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是近年来最大的突破。基于这种技术我们可以生产出具有通识能力的智能化系统,即通过一套系统将不同行业、领域、场景的知识进行积累和融会贯通,它能快速适配新的场景,泛化能力将变得越来越强。这波突破将达到的愿景是,当有新需求出现时,人们只需将需求以自然语言形式输入,并给出少量样例便能马上实现,人力、物力、周期大幅缩减。

这个领域的突破非常全面,最早在文本层面真正做到了通用地理解,很快又扩展到了图片理解、音频理解、视频理解等不同领域。联汇科技于2019年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把它应用到了视觉理解领域,通过它解决各类长尾型的碎片化的场景。目前我们做到了在一周内以10%的训练成本拓展一个新的需求,并且这些数据将随着我们通用智能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安防》:在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挑战,请问企业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

赵天成:一、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方面。以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多由高精尖团队占据,导致很多企业认为人工智能产品与自身开发无关,他们可能只会去集成、购买昂贵的算法或者智能化系统。尤其在安防领域,大量安防企业通过购买算法,用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智能化领域的门槛将会越来越低。虽然算法公司在算法领域非常专业,但对于垂直行业的理解相对偏弱,因此非AI企业在这一背景下应主动拥抱AI,不要认为人工智能与自身无关,而应尽早尝试将智能化能力叠加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并且通过一些更低门槛的平台使自身具备AI生产能力,以此最大程度上获得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利润与回报。

二、在面对人工智能治理挑战方面。人工智能治理挑战我认为包含三部分。

(1)伦理问题。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本身是通过数据训练得出的模型,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训练数据的影响,比如性别数据的不平衡、人种数据的不平衡可能将导致预测错误以及伦理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保障训练数据的公正性和全面性,用公平AI的手段将这种问题排除掉。

(2)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数据会涉及一些隐私信息,这些数据如果泄露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应尤其重视数据安全,例如尽量采取安全的平台环境去进行保障。

(3)恶意攻击问题。当前的人工智能只是用于识别一些常规场景,但往后发展可能会滋生恶意攻击问题,就像以前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一样,也许会有人制造专门的人工智能病毒,通过一些特殊方法使得人工智能模型失效。这是我们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怎样用AI杀毒软件或者防火墙之类的手段加以防护。

《中国安防》:智慧安防行业进入细化、深耕时代,人工智能在安防行业的应用现状如何?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赵天成:安防领域是上一代人工智能最早深度落地的行业,车牌检测、人脸识别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整个安防行业当前处于数智化转型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化需求,这对安防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新的数智化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而且视觉方面的增量又在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安防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享受市场红利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挑战是大部分安防企业并不具备独立组建AI算法团队的能力,如何通过更好的工具或者方法将智能化能力快速应用到行业或者产品当中值得思考,而通用大模型技术可以为此赋能。

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前端智能化。以前80%的摄像头只具备回放功能,防范水平处于亡羊补牢的状态,前端的智能化转换率从20%逐渐升高至60%甚至80%,即变得可以主动探测和识别将是未来一大发展趋势。二是采集手段丰富化。当前安防领域的传感采集正变得日益丰富,除了摄像头之外,还有许多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等移动的传感设备和固定的“眼睛”结合应用。三是智能力复杂化。今后的人工智能将具备更加强大的认知性,例如从以前单一的人脸匹配功能点发展为现在识别人的行为动作、携带物品,推理人物关系、目的意图等。

《中国安防》: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人工智能企业究竟是怎样通过与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进行协作在安防行业落地的?

赵天成:当前整个安防产业链中包含以下四种类型的企业:一是提供前端传感的企业,如摄像头、机器人等;二是提供算力的企业,如芯片企业;三是提供算法的企业,如AI四小龙等,他们通过对某些场景进行训练,建模后提供算法;四是ISV(集成)企业,他们将行业所需的各个产品进行集成、组装,构建相关业务系统,形成完整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除此以外,第五种企业也在慢慢诞生和壮大,即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和平台的企业,基于这类企业提供的平台,安防企业可以自助式构建智能化算法和场景。这种平台就像手机里的应用商店一样,安防企业就像APP开发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场景构建出完整产品和方案。以往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是会给安防企业提供成熟的、固定的算法,而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则使得人工智能变成一种普惠性AI,赋能安防企业使之具备一定智能化开发能力。

联汇科技将自身归属为第五种类型的企业,主要在以下两个环节上协助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落地:在第一个环节我们提供名为OmVision Studio的产品,安防企业只需经过系统化培训就可以利用大模型的能力,用很低的成本和很快的速度制作出可以商业化的高精度算法。在第二个环节我们提供名为OmVision OS的操作系统,它是一个算法的操作系统,主要解决算法训练出来后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痛点,如算法与各种AI芯片进行适配、算法与边端云侧等不同硬件的适配、算法在现场部署时的快速调优等。通过这种打包式的解决办法,用户无需担心实战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自己就能升级为一家AI企业。

《中国安防》:在安防领域,联汇科技推出了哪些产品、方案,有哪些具体的实战成果和行业价值?

赵天成:在安防领域,我们与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了视觉认知联合实验室,基于上述提到的产品,今年首次发布推出了视觉认知开放平台。目前平台上已有10余家安防企业的合作伙伴,一方面,他们的工程师完成了首次培训并获得了相关认证证书,现在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算法的开发和投入实际使用了;另一方面,他们还将这些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自身产品当中。例如用在无人机上进行交通和公安的自动巡检,用在巡逻车和移动摄像头上进行城管的巡查处置,赋能普通摄像头为具备大脑能力的智能化摄像头在校园、园区、工厂、油站、超市等场景进行监管分析,等等。

《中国安防》:联汇科技推出这些产品、方案的技术原点和实现路径具体是怎样的?

赵天成:联汇科技将自身定位为企业的合伙人,在他们进行业务的拓展过程中提供产品和服务。我们的实现路径分为三步走:首先,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基于他们的场景将要解决的问题勾勒出来,提出需求点之后我们的团队会和他们一起构思如何将原始需求转换成相关算法去实现。然后,客户或者伙伴基于我们的开发平台进行算法的自主开发,我们更多的是提供底层工具,同时也会提供制作算法的相关专业支持,如怎样更好地设计算法、更好地采集数据等。制作出来的算法将被导出成一个算法APP,以此完成生产过程。接着,根据如端侧、边侧、云侧的不同部署要求,将我们的操作系统安装在相应位置,或者购买一台我们已经预装好的超脑,装好后将视频源插入即可。如此一来任何应用都可以安装进去而不受应用个数的限制。这一点非常受客户欢迎,当他们有新的需求时不需额外购置新的运行环境,只需制作新的应用并安装即可,这样可以实现应用的不断迭代与丰富,最终打造一个聪明灵活的智能分析系统。

《中国安防》: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的新高地,很多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大模型”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与友商相比,联汇科技的差异化优势在哪儿?

赵天成:“大模型”的概念比较新颖。传统模型的训练每次只训练一个点,即每个模型只能处理一类问题,例如训练用于人脸识别的模型不可作他用途,当需要新功能时只能再生成一个新的模型。而大规模预训练可以理解为小朋友上的通识教育,它不分具体专业,训练的数据量一般都在10亿以上,且没有训练目标,属于非人工干预的自监督的学习模式,具备通识的推理和识别能力。

遵循大模型的思路,人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变得更加聪明、通用、接近人类智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大模型的发展。联汇科技在这一领域具备先天基因和先发优势,一方面我们的核心团队来自于全球计算机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名列榜首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另一方面我们早在2018年便开始积极着手这一研究,经历四年多的开发周期积累了海量预训练数据和自研预训练算法,使得我们的大模型在通识教育环节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好,不仅成为了全国最早将大模型应用商业化的团队,而且是国内首家得到工信部权威认证的大模型系统。

从功能上来说,大模型下还有细分领域。例如,百度等国内大厂很多聚焦于文本大模型,人工智能可以读懂并写作各种篇幅和体例的文章;美国的OpenAI公司非常重视图像的生成,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些插画师或艺术家进行自动作画;而我们公司的重心在于视觉认知理解,深耕于将大模型技术运用到视觉理解和视觉认知领域,目前国内外在这一赛道均处于起步阶段,而联汇科技于其中遥遥领先。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