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 中国种业发展任重道远

召召与安安

2023/02/10 15:34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日前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尽管受客观因素影响,大会由春天推迟到夏天,现场依然有超过2000多人参会,行业热度可见一斑。与会人员话过去展未来,从不同视角盘点了种业振兴行动以来取得的积极进展,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主攻方向以及南繁硅谷建设展开了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了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事,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广泛共识与力量。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来自网络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种业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育种技术方面,我国杂交育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对于目前国际种业研发中主流的生物育种技术,我国目前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市场空间巨大。据Kynetec数据,2020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552亿元,过去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3%,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618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7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8%,我国市场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农产地区,增长潜力较大。

图片来源: 来自网络

目前受俄乌冲突、疫情以及极端天气影响,全球粮价上涨的大背景下,我们历数中国种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理性思考种业现有短板,多些危机意识从而寻求多方突破。业界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种业主要存在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不足、种子企业多而不强、种质资源储备和鉴定不足等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结合破局,中国种业创新,模式应从四方面实现战略转型。第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提升龙头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实验室并壮大研究团队,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建立以龙头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第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统筹国家种业创新资源,超前部署农业育种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明确创新主体定位,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及大型育种企业为主的基础研究团队和以中小型育种企业为主的品种创新团队,打造贯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种业集成研发系统。第三,完善种业制度环境,建立种业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范围;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依法强化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第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战略,将种质资源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国家统一的种质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濒危种质资源和野生品种的保护;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种质资源,加快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和利用,将优质种质资源向种子企业转移。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启动上线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从技术层面为种业创新提供支撑。法律的完善、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护种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更要筑牢法律和监管的堤坝。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强种业创新保护力度,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今年新修订的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中,提高了DNA指纹差异位点数、产量指标和抗性指标,进一步提高品种准入门槛。这些举措,对推动建立保护育种原始创新的制度体系、促进种业科技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我国种业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大军)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