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单走东城》今日开播,单霁翔: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文艺sao客

2023/02/11 23:33

2月11日至19日,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将于每日13点档,在BRTV北京卫视以及腾讯视频连续播出。在节目中,老单(单霁翔)化身文化代言人,带领观众用脚步丈量东城,开启一段难忘的文化探访之旅。

在谈到“走东城”的感受时,单霁翔告诉记者,“东城就是个大百科全书”。与他搭档的“大师姐”清华大学博士张谨则补充道:“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寸土寸金’,这个‘金’指的是每迈一步都有宝藏。”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于2月11日开播。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老单与“大师姐”骑行探访9个打卡点

该节目由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广播电视台和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共同推出,以新时代的传播形式和路径,创新展示和传播东城文化。专题片共9集,每集15分钟,9个打卡点串联起东城文化场景,充分发挥研究院文化集聚效应,探索新时代的“文化+”破圈路径。

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区域内,7.8公里的中轴线纵贯南北,故宫、天坛、大运河遗址(玉河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滋养着千年历史文脉,356处不可移动文物,3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构筑起东城区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色。

此次《老单走东城》节目中,单霁翔邀约“大师姐”(同一个博士导师的清华同学),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张谨,以“老单”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一路骑行、一路交谈。

他们来到北京自来水厂寻找水源,在古观象台夜观天象,走进皇城根遗址公园感受“城市绿肺”,探访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感受诗意儒风,到北大二院旧址重走“觉醒”之路,在颜料会馆感受艺术生活,品尝便宜坊烤鸭店的舌尖美食,讲述隆福寺街区的前世今生。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实的节目中,让观众通过镜头,感受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文化与生活的碰撞融合,展现东城区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开播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首次探索“文化+微综艺”,串起东城鲜活文化场景

东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东城区坚持以文传声,通过电影、电视剧、话剧、图书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百万级流量的“爆款”产品,如《恰是百年风华》《我们的十年》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传递东城声音,讲好古都故事。

《老单走东城》的推出是一次“文化+”跨界融合的全新尝试,希望在带领群众探访东城文化地标的同时,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为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贡献东城力量。

在“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发展格局下,“文化东城”的建设蓝图正徐徐展开。东城区以中轴线及周边历史点位为核心,充分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深度联动“书香之城”“戏剧之城”“博物馆之城”等“五城”建设,从不同角度切入,提炼文化价值,串珠成链推动文化探访路体系建设,带领市民亲身体验、切实感悟东城区深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此次推出《老单走东城》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入挖掘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颜料会馆、隆福寺文化街区等9个点位的文化故事,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代表、街坊居民等参与拍摄,通过点亮东城文化地图,串联起东城多处文化场景,让东城文化更接地气、更具人气。

《老单走东城》作为东城区首次“文化+微综艺”的探索创新,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历时半年,以老单“文化漫步”的形式、清新自然的呈现方式,让东城区文化更具烟火气,带领观众体会文化带来的感动。纪录片式的高质感画面、Vlog感的镜头视角、“单式”的文化输出、深厚的人文价值底色、丰富的节目表现,让节目立足文化导向、知识赋能、艺术引领,与更多年轻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官媒、互联网长短视频等多种媒体陈列式传播,实现文化创新传播价值和影响力最大化。

单霁翔在《老单走东城》开播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对话单霁翔

以小切口来展示东城的丰富多彩

新京报:《老单走东城》这个节目是如何产生的?

单霁翔:这个节目是我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推出的一个设想,得到了东城区委宣传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帮我们策划指导、具体制作。

我认为东城区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区域,这里有356处不可移动文物、3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文化设施最密集的一个区域,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故宫、天坛、大运河这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也在东城区,所以东城区有很多故事可讲。

东城区可以说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青壮年和老年都在这里生活,我就想着如何能把东城区的文化、魅力宣传出去。所以采取这样一种形式,通过我和张谨老师两个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寻找一些当今一部分人还不太熟悉的东城区文化设施,来展现东城区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

新京报:你刚才说到,东城区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区域,那这次节目中的9个点位,是如何从众多文化设施中挑选出来的?

单霁翔:我们是从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讲起,还是从更加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但很多人还不太了解的地方讲起?在节目开拍之初,我们确实也有过多个方案的设想。后来我们选择以小切口来展示东城的丰富多彩。

比如,这里有蓝色的水,我们探访北京自来水厂博物馆,追寻自来水的根源;有绿色的公园绿地,我们走进皇城根遗址公园,探寻北京城的“绿肺”;有黄色的琉璃瓦,我们探访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还有红色文化,我们到了北大二院旧址,重走“觉醒”之路。

通过这些色彩,来展现东城的绚丽多姿。从一个具体的地点,以小切口来展示东城区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跟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让我们居住在东城区和来到东城区的市民能够知道,原来东城区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我和张谨老师一路骑车、交流,以一种轻松、接地气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

第二季计划探访东城区的新文化设施

新京报:在这个专题片的拍摄过程当中,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文化点位是哪里?

单霁翔:其实我们走访的一些点位,我和张谨老师也不是都非常了解,一路走下来也有惊喜。比如我们探访的第一个点位是北京自来水厂,它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批准建立了,到今天保留下来成为了公园式的博物馆。

在探访过程中,我们的原则是“不装、不演、不背”,根据探访的场景随机发挥。我们到公园里问晨练的大爷大妈,“你知道北京自来水厂在哪儿吗?”原来设想可能问谁谁都不知道,结果是问谁谁都知道,因此我们在节目中也做了一些改变。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根旗杆,就是用北京自来水厂送来的自来水管焊接的,国旗在这根旗杆上飘扬了40多年;再比如说到北京烤鸭,很多人都知道挂炉烤鸭,我们探访的北京最古老烤鸭店,是焖炉烤鸭,有600多年历史。有这样一些揭秘的内容,会让人们看了节目印象更加深刻、有趣。

新京报:这次《老单走东城》拍了9集,之后会有第二季吗?后续拍摄的话,还会像第一季一样通过颜色来选择点位吗?

单霁翔:我想,节目播出后如果大家喜欢的话,还可以继续拍下去,东城区可以拍的内容太多了,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设想第二季的内容了。东城区过去这一两年间,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文化设施和展览设施,比如会馆有戏、歌舞剧院等演出机构,我们希望能集中做一个介绍。至于点位的选择是否会按照第一季的逻辑,还没有最后确定。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要有新方式

新京报:去年的《万里走单骑》,今年的《老单走东城》,为何选择用综艺节目的形式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和宣传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单霁翔: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拥有文化自信。在博物馆数字化、文化创意等领域,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正是有了年轻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才能在新时代下焕发活力,更加年轻。

我特别希望跟年轻人交流文化遗产的话题,但是我发现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接收信息的习惯在不断变化、使用的工具在不断变化,都在应用手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所以视频节目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响力很大,现在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在收看;《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这些节目,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也都很大。

我感觉,如今我们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要有新的方式,要让人们能够愿意在休闲时间里,不是灌输式、教科书式的,而是通过更加轻松的形式来接收有价值的信息。

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延续其活力,创新者则为其注入新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发掘文化遗产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在《老单走东城》拍摄过程中,我们想通过实实在在的行走体验,近距离、多角度、沉浸式地展现东城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也相信通过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传播方式,我们的文化遗产会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