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闪电”破产、对外开放、人口老龄化,金融大咖齐发声

NEW财金

2023/03/22 18:03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全国两会刚刚落幕,新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落实?如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如何推动高水平开放?金融业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如何迎接挑战?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硅谷银行总资产高达2090亿美元,总存款约为1754亿美元。但仅仅2个多月后,硅谷银行就遭遇挤兑后“闪崩”倒闭,成为2008年9月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关闭事件。与此同时,美欧银行业遭遇的风险冲击波在过去一周里持续震荡,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陡增。

2023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我们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金融业将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在3月18日至3月19日举行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上,多位监管人士、金融行业高管以及学界专家等,围绕当前世界经济与金融业趋势,就上述热点议题重磅发声,共同展望中外经济金融新图景。

01

制定金融对外开放政策应更注重质量和效率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

楼继伟强调:一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除了银行、证券、保险、资管行业以外,其他金融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参与。例如,美国运通在华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已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国际评级公司标普、惠誉已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正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二是致力于营造优质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要加强内外资平等。进一步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确保开放措施的落实、落细、落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加强政策宣传宣讲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要加强与国际规则衔接。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纳全球标准和最佳实践,构建开放环境下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为精细化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减少数量型限制;更加注重公平与透明,促进金融业稳健开放、深度开放。

三是完善监管制度,严守风险底线。中国将继续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共同防范化解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02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在论坛上表示,要努力扩大内需,在经济恢复发展中同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和意愿,逐步形成消费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有效投资,选好投资方向,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性金融等的作用,撬动和带动民间投资。

史耀斌认为,要以国家的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治理政策的引导和统筹功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科技、社会、区域等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具体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时效性和执行力,依法加强政府债务监管,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风险可控。同时,要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史耀斌强调,坚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存在的堵点,提高发展质量、动力、活力和安全性。

在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方面,史耀斌表示,要推进现代先进制造业发展,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释放中国作为超大经济体所蕴含的规模经济巨大空间,进一步推动国内市场高效运行。

03

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宣昌能表示,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坚定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并形成了难得的低通胀经济环境。面对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大幅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并没有简单的跟随,而是“以我为主”,从本国宏观经济状况出发自主决策,保持利率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的要求相匹配,不使货币政策偏紧,也不搞“大水漫灌”和过度刺激。

宣昌能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利率水平总体比较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并且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增强,在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充分支持的同时,也形成了有利于稳定通胀、稳定预期的货币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为投资者做好财富管理和资金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也会更加凸显。此外,环境、社会及治理领域也具备较多和较好的投资前景。

自2020年向国际社会做出“3060”目标承诺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合作空间比较广阔。截至去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5万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发展为全球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新的空间。

“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的目的是实现更可持续、更加繁荣、更高水平开放下的增长,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全球化和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中国一直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将为全球财富管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配置选择。”宣昌能称。

04

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表示,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金融业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2018年以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其中涉及银行业保险业的有34条,这34条开放措施的相关法规修订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开放政策在多个方面已落地见效。

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华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和资产稳步增长,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增长了58%,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552%,截至2022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5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911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7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8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9家代表处,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达2.26万亿元。

曹宇表示,下一步,将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对标,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制度型开放水平。二是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05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市场不确定性的基础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副总裁杨丽平表示,近年来全球不确定性呈现出的两个新特点、新趋势:一是全球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事件更多、传播速度更快、冲击范围更广;二是造成不确定性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使得相关风险更难预见、更难管理、更难缓释。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经济金融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杨丽平指出,这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宗旨,也是缓释金融市场脆弱性的根本要求。金融市场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会进一步放大此类金融脆弱性风险。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不断提升金融发展的质量,筑牢防范金融市场脆弱性和全球不确定性的基础。

二、金融业改革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防范不确定性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才能打破束缚、战胜挑战、化解风险。

三、金融业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力手段。如果一家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失灵, 内部管理失效,风险失控,那么它不仅将无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还会使自身成为不确定性因素,引发金融风险。为此,必须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管理,通过强化公司治理、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不断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四、保险业发挥风险治理职能,是天然使命,也是有效缓释不确定性的重要方面。保险业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其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从保障角度来看,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重大自然灾害、跨境贸易安全、保障能 源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风险减量服务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 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价值。从投资角度来看,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投资优势。通过股权、债权、资管产品等多元化投资方式,成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压舱石,降低市场大幅波动风险,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长期资金“活水”,为风险治理重点领域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06

金融机构须吸取硅谷银行教训 把握好发展与安全关系

“最近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发生,提示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变化中受到冲击”,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正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包括新设立国家金融监管局,调整和优化监管机构设置与职能定位。同时,中国将继续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共同防范化解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与繁荣。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分析认为,近期美欧个别银行业机构暴露出的风险表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快速调整,在产生外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内溢影响。他指出,过去长期低利率环境使部分金融机构习惯于在利率低波动性环境下摆布资产负债,缺乏对利率短期、大幅波动的预期和敏感性。硅谷银行资产负债特征使其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并最终引发风险。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分析认为,自2022年3月始,美联储退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时期内利率快速上升,引发全球股债汇市场持续动荡。近日,硅谷银行破产对市场情绪的冲击,将持续考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政府的快速干预未能有效缓解市场焦虑情绪,全球市场恐慌情绪继续升温,VIX恐慌情绪指数近日大幅上涨至30左右的水平,创阶段性新高。

对此,王志恒表示,在金融体系高杠杆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下,任何“黑天鹅”事件都可能导致局部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当前金融市场波动性显著上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须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吸取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风险事件的教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风险观、内控合规观、信贷与投资观、监督观。

07

人口老龄化对壮大银发经济、发展养老金融有正向效应

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表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5年突破4亿、占比超过30%,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4.87亿,届时占全国人口的34.8%、亚洲老年人口的2/5,这一进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基本同步。

他指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影响社会资本积累,减少劳动力供给,拉低潜在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但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不是洪水猛兽,对壮大银发经济、发展养老金融、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效应。

李民吉建议,通过储蓄和投资、收入再分配、生产和消费等变化,影响银行经营发展。一是经营管理方面,资产负债面临总量收缩压力,中间业务存在增量空间,要求定价端再平衡、客户结构再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再优化;二是财富管理方面,总量上未老群体对财富的“跨期管理”需求增加,结构上财富从储蓄端转向投资端,期限上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投资,风险偏好上从较高转向稳健;三是养老金融方面,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08

商业银行要以“五高”应对人口老龄化

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家进在谈到人口老龄化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时表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既有各国的一般趋势,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点。从一般趋势看,随着工业化推进、生产力提高,生育的机会成本变大,养老的保障条件变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成为常态,发达国家普遍会进入老龄社会。“富的生财,穷的生孩”。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要立足中国国情,着力围绕“五个高”做文章,为经济社会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一是有效激活高生育率历史传统。商业银行要发挥连接百业优势,围绕与生育相关的各类场景,做好服务工作,促进分娩、照护、托育等相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大力支持高科技创新应用。商业银行要积极融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逐步用人工智能替代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

三是努力维持高储蓄率比较优势。商业银行要帮助居民做好全生命周期的财富规划,提供更加丰富的储蓄产品,畅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提升财富管理专业能力。

四是严密防范高风险因素积累爆发。大型银行要积极担当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务顾问,发挥专业优势,盘活存量资产,帮助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及数字化经营能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积极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商业银行要融入开放潮流,围绕完善从养老保障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到第三支柱的服务功能,积极向外取经,结合中国国情提供创新方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施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中国 #金融 #金融业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