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全国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即将开馆,诸多重磅珍品亮相

泰山文旅家

2023/04/23 10:07

世界读书日前夕,全国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今天开启内测运行,进入开馆倒计时!据了解,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计划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面向观众开放。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一楼为序厅、“百年文存”展示区,二楼为主题馆,三楼为印刷出版馆、儿童出版馆,四楼为数字出版馆、艺术设计馆,五楼为音像出版馆、临展厅,涵盖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儿童出版、印刷技术、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内容。六个展馆同时构成一个特色鲜明、庞大而有序的展陈体系,集中展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事业艰难曲折的繁荣发展之路,展示近现代以来新闻出版与国运的深刻关联,展示新闻出版人在巨变时代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希望这个博物馆能够成为上海出版上海文化的精神堡垒。”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表示,博物馆不只是展出文物、书籍、和珍贵的藏品,更希望通过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彰显传承中国新闻出版人教育救国、启蒙明智、解放思想、传承文明的故事和精神。

虽然是定位新闻出版行业的专业博物馆,但博物馆内设置了大量互动环节,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我们希望每一个参观者能感受到乐趣。”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发改办副主任黄建富表示,博物馆不仅要能供专业人士研习使用,也要能吸引大众“流量”,让所有来参观的普通人都能在有趣的互动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重磅珍品

承载百年新闻出版厚重历史与精神

走进博物馆,两面集纳了中国近现代各类报头、刊头的LOGO墙十分吸睛,迅速营造出沉浸式氛围。

一楼“百年文存”展区完整还原了当年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样貌。透过大开面的玻璃视窗,观众可以亲眼看到工作人员持续修复还原馆藏图书的过程。

作为和商务印书馆齐名的中国近代最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图书馆的藏书曾达52.7万余册,这一规模在当时沪上图书馆中首屈一指,是百年前上海出版人举办公共图书馆、昌明教育、救亡图存的物证。尤其在“一·二八”事件中,商务印书馆建立的远东最大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毁于战火,使原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成为全国出版系统最大的单体文物,足见其珍贵。202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所藏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整体迁入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保管。展厅是按杜定友、刘国钧分类法陈列的书库,庋藏1935年以前的近代出版品,其中不乏重要工具书和众多名人名著的初版图书。钢制书架、目录柜等亦为原物。这部分文物的完整展示,圆了百年前上海出版人的梦想。

主题馆中展出文物原件两百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八十件——有墨海书馆的《全体新论》,美华书馆的《体学图谱》,上海格致书院的《格致汇编》,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江南制造局的《运规约指》《开煤要法》《佐治刍言》,中国较早翻译西方报刊的译刊之一《西国近事汇编》,近代第一份以文学为主的通俗性综合杂志《瀛寰琐记》,商务印书馆最早出版的《外交报》、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马氏文通》,康有为收藏的清雍正四年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近代影响最大的百科全景式刊物《东方杂志》,中华书局《中华教育界》等八大期刊,另外还有党的早期出版文献等红色资源。

走进印刷出版馆,这里陈列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一台19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的石印机,长4米,重达4吨,经修复后石印机可以正常运转。赵书雷馆长介绍,以前的雕版印刷过程繁复,质量和耐久度不高,而石印机的引进大大提升了当时新闻出版的生产力。

在艺术设计馆,这里展出了贺友直的《山乡巨变》、钱笑呆等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张仃的《儿童劳军》、李可染的《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年画,阙文的《我们热爱和平》、广州美术工作室的《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为革命锻炼身体》宣传画等原件。

科技赋能

丰富互动带领观众纵享感官盛宴

馆内多处运用了裸眼3D、3D MAPPING、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手段,建设基于5G、覆盖手机端和PC端的三维导览系统,在现代高科技的加持下更完整、清晰地呈现新闻出版业的历史之源与未来之盼。

展馆序厅使用裸眼3D技术展开新闻出版历史的长卷,与两侧顶天立地的报头、刊头LOGO墙营造出文化殿堂的氛围,一虚一实,让人身临其境。

主题馆中,一面巨型大屏还原了民国时期以福州路、山东中路为中心的书馆、报馆一条街,再现当时的文化盛况。参观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一键穿越回书报一条街,操作其中的虚拟人物完成各种任务,感受当时的文化盛况。

三楼“数字技术还原石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数据处理与建模,实现图像数据高清采集、图像处理完美还原、图像输出真实再现。把不可移动的千年石窟艺术以高仿实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洞窟内结构、壁画故事等。

儿童出版馆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屋,是一个六边形镜面空间,犹如万花筒一般。点击按钮可呈现各门类、各年代的问题,通过镜面折射到整个空间,构成全方位立体的奇幻空间。

“穿越时空”的数字出版馆也包含了众多前沿科技。通过技术与艺术、展品、互动的融合,多维度、多形式地呈现了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势态,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全新体验。

全国首家

填补国内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空白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在上海建设新闻出版博物馆是新闻出版人一直以来的夙愿。据统计,1912-1949年间,全国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国近现代学术名著的千余种图书,近95%为上海出版。百年来,上海新闻出版业群星闪耀,涌现出如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等大家,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同时上海也是党的出版诞生地,是海派文化的关键一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年关注并呼吁尽快为中国首座新闻出版博物馆“落户安家”。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杨浦区委区政府合作共同建设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经多次选址,最终落户拥有“四个百年”独特历史资源的杨浦区,体现出杨浦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发展之路。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从2003年筹建伊始,便开始征集文物。新闻出版界前辈和后人,以及无数关心新闻出版事业的机构和捐赠人,将珍藏的与新闻出版相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及物品捐赠给博物馆。

博物馆筹备之初征集到的第一件藏品就是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巴金为商务百年庆题字手迹(1998年),上书:“我是‘五四’的产儿,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

著名出版家、辞书编纂家巢峰是博物馆建设的大力支持者,捐赠了出版类专业图书336册,各类书信、手稿、获奖证书和《辞海》出版相关照片等,对我国辞书编纂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著名出版家范用的捐赠藏品包括巴金、钱钟书、黄裳、黄苗子、黄永玉、艾青、柯灵等名人签名本图书2200册,钱锺书、茅盾、华君武、李公朴、黄洛峰、李一氓、巴金、聂绀弩、楼适夷、黄永玉、叶圣陶等名人大家与范用的书信手稿2134件,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531册珍贵期刊。目前馆藏数量60万余件,包括清末至民国时期出版的期刊4300余种,报纸349种,教科书4300余种、2万余册,还有木活字、石印机、铜字模等出版工具,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一些档案文献,新闻出版前辈使用过的物品等。

与此同时,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还建立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举办了新闻出版相关的各种主题展览,开展编辑研究,出版《新闻出版博物馆》41期,文库26种,召开学术研讨会及进行口述历史采访,累计采访拍摄三百余人。努力建成一座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于一体的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

据了解,正式开馆后,五楼的临展厅将推出由市委宣传部网络出版处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想象直达生活——首届网络游戏视觉艺术展”。腾讯游戏、米哈游、盛趣游戏、完美世界等16家单位参展。展览将分为“游戏+艺术”“游戏+音乐”“游戏+非遗”“游戏+科普”“游戏+党建”“游戏道具”等部分,展示网络游戏的精美原画,玩家们喜爱的游戏道具和周边产品,现场还有宣传视频和游戏体验区,让玩家们享受视听盛宴,体验游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资料:文汇网

编辑:洪晖健

来源:全篇转自书香上海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博物馆 #新闻出版 #中国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