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2万元,如何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北京知道

2023/05/05 22:07

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绿皮书显示,2022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预测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2.2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认为,在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问题上,可将农村居民分为纯农户、兼业农户和非农户, 给纯农户中种粮农户予以政策扶持,全方位扶持兼业农户,引导愿意退出农业生产的非农户离开农业。

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首次突破2万元

绿皮书指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突破2万元,比上年增加1202元,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4.2%,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回落4.2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虽然明显回落,但仍高于GDP实际增速1.2个百分点,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速相当。

对农村居民增收贡献最多的仍然是工资性收入。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449元,比上年增加491元,名义增长6.2%,对农村居民增收贡献率为40.9%。202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对农村居民增收贡献率明显提高。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972元,比上年增加406元,增长6.2%。

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增加对农村居民增收贡献增多。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农业支持政策连续性,加大民生兜底力度,国家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以及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和大豆轮作补贴范围,提高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上年增长8.2%,有力地支撑了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增加。

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2.4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45,比上年下降0.05。

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预计达到9500元左右

绿皮书预测,农村居民增收仍然主要取决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总体上, 2023年农村居民增收外部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估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2.2万元,名义增长约10%。

2023年,中国经济将全面恢复,必将给农民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各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普遍将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中之重。同时,国家将继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加快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预计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增加约1000元,达到9500元左右。

2023年,在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持下, 农业和牧业生产将继续获得丰收,农产品价格总体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对农村居民增收有利。预计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将增加约500元,达到7500元左右。2023年,国家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还会加强,支持粮食政策只增不减,必然会带来农村居民政策性转移收入进一步增加。预计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将增加约300元,达到4500元左右。

绿皮书指出,202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的可能性较大,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可能会受到新增就业机会有限和工资水平提高难度大等制约,农产品价格对农村居民增收有利的局面是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2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快于城镇居民,根据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趋势,预测城乡居民收入比将进一步下降到2.40,比2022年减少0.05。

专家:农业补贴要瞄准从事粮食种植的纯农户

针对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表示,虽然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但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基数大,所以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扩大。“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需要想方设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绿皮书统计数据显示,对农村居民增收贡献最多的仍然是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有所增长但不多,经营净收入增长有限。“为什么农民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低?主要是因为农村的房子不能交易,这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孔祥智分析,农民是农业这一产业的就业者,来自农业的经营净收入却不多,农民就可能更愿意出去务工。

孔祥智认为,要讨论如何促进农村居民增收,需要考虑农户分化的现状。他介绍,目前学术界对农户类型划分中的一个标准是:将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称为纯农户,20%~80%称为兼业农户,20%以下称为非农户。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纯农户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纯农户占比11.18%,到2016年下降到了2.90%;非农户比例不断上升,2003年非农户占比33.28%,到2016年上升到了64.04%。 在未来,纯农户比例会进一步下降,兼业农户将成为农户的主流类型。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孔祥智认为, 应对纯农户中种粮农户予以政策扶持,引导种粮农户以现代理念经营农业。有序引导有能力的农户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依托政府和市场等多方主体为种粮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改革财政支农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农业补贴需要逐步转向针对特定群体的特惠制补贴,尤其要瞄准从事粮食种植的纯农户。

同时,对兼业农户进行全方位扶持。兼业农户既从事非农就业又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数兼业农户家庭中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针对兼业农户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效应,引领兼业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 在构建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前提下,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为兼业农户提供丰富的非农就业机会。

对于非农户, 可以有序引导愿意退出农业生产的非农户离开农业。“有意愿进城务工的就提供条件促进就业,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而提高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质量和工资水平。同时,通过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就业制度的接续,降低进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也相当于提高了收入。”孔祥智分析。

记者/叶红梅

编辑/白爽

校对/吴兴发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