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

营养辅食巧育儿

2023/05/09 01:39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负责同志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谈到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健康威胁已经结束,各国要从应急模式过渡到新冠疫情与其他传染病一同管理,不能停止工作。

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发布会上强调,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更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的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予以坚持。

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救治能力。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

五是加强继续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群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取得较平衡状态

梁万年也谈到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基于对疫情的流行态势、病毒变异特征、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统的应对能力建设这四个方面的考虑

从当前疫情的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虽然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异株出现了免疫逃避能力增强的情况,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然全球疫情风险仍然较高,但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主动疫苗接种的免疫,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免疫屏障。

三年多来,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控设备、疫苗药品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在持续加强,大多数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

综合这些因素,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

三年抗疫中国做到“五个率先”

随着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抗疫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介绍了过去三年的实践当中,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梁万年在会上介绍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中国始终担当尽责,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做到了“五个率先”:率先同各方分享疫情信息,交流抗疫经验;率先向各国大批量提供抗疫物资;率先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提供疫苗帮助;率先对外派遣医疗专家组;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本着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确定了病原体,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国为国际社会的疫情防控、疫苗和检测试剂的研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国在努力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竭尽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帮助。中国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7次抗疫医疗专家组。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的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和知识产权的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的生产合作,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次的新冠疫苗。

面对新冠疫情,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不变的选择。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100多起国内聚集性疫情,也为国际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用切实的行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我们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疫情的挑战,更好地保护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整理:门雯雯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1号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疫情 #变异 #新冠病毒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