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海洋知圈

2023/05/12 23:54

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海洋防灾减灾主题为“防范海洋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今天,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在国家海洋预报台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此前,海温、海浪、海流、海冰、搜救溢油等预警报业务已实现全球覆盖。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风暴潮、海啸灾害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灾害,仅21世纪以来,已导致全球超过25万人死亡失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并深入推进,提升全球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刻不容缓。

风暴潮、海啸灾害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灾害,西北太平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北印度洋沿岸以及大洋洲沿岸均遭受过严重的风暴潮灾害袭击,而海啸灾害仅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已导致全球超过25万死亡失踪。

1970年11月,热带气旋“博拉”袭击了孟加拉国,风暴潮淹没了恒河三角洲的大量岛屿,造成至少超过30万人死亡,这是有记录以来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风暴潮灾害,也是当代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造成超过180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美元。

2013年11月,西北太平洋有记录以来最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影响严重区域的风暴潮高度超过7m,造成超过7000人丧生。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造成死亡(含失踪)约23万人,经济损失接近1000亿美元;2011年日本大海啸死亡(含失踪)超过2万人。

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而大宗商品运输90%依赖海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相关战略深入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海外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开展全球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已迫不容缓。

“国家的海洋利益延伸到哪里,海洋安全保障能力就覆盖到哪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业务不断向全球拓展,在海温、海浪、海流、海面风、海冰、搜救溢油等业务率先实现全球覆盖的基础上,今天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预报中心自主研发了基于六边形非结构网格的高分辨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在全球近岸区域的网格分辨率为3km左右。预报中心还自主开发了全球风暴潮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取全球65个沿海国家300多个站点的潮位观测信息,实现了对全球风暴潮的实时监测。全球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自开发完成以来,针对2020“安攀”、2022“南玛都”等多次风暴潮过程发布了预报产品,例如“安攀”风暴潮预报,预报中心提前48小时预报最大风暴潮将达到500cm。据印度气象局的报告,“安攀”最大风暴潮为4.6m,预报与实测吻合较好。

预报中心同样基于完全自主技术建设的全球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具备定量响应全球海啸的预警能力。该系统通过融合自然资源部自建宽频地震台、中国地震局部分沿海地震台站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共享的实时数据,建立了全球海底强震实时监测和速报系统,海底强震震源基本参数分析确定平均监测延迟小于4分钟;针对海底强震过程,可以利用海啸情景数据库和自主海啸数值模型对海啸到时和波幅进行快速预报,可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定量海啸预警分析,并判断全球重点城市岸段的海啸危险性。利用中国沿海验潮站和全球共享的浮标和水位站,预警中心可在震后30-40分钟确认和监测海啸事件的影响。上述海啸预警标准业务流程可由值班员操作自主研发的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STIPS)完成。

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自主化,主要技术均是自主研发;二是低碳化,均支持GPU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真正实现高效低碳;三是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等特点。

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经过历时两年的试运行,今天在“512”防灾减灾日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极大的拓展了我国风暴潮、海啸预警服务领域,丰富了预警产品,可进一步为我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涉外企业及国际合作组织等提供专业的风暴潮、海啸预警服务。相关产品即日起可通过中国海洋预报网查询访问。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风暴潮 #监测 #预警系统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