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是谁???

一个女孩的镜像记录本

2023/06/05 00:56

“他”是谁???

你真的了解吗

和你视频对话的

可能不是本人!

点开直播间乍一看,卖货的竟是当红女星。再定睛一看,你看见的“明星”其实是使用人工智能(AI)实时换脸技术的普通主播。他们冒充明星艺人,只为增加卖点,助力卖货……

近期,“AI换脸”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存在滥用之嫌,甚至有人利用AI换脸实施犯罪,例如伪造不雅视频、换脸诈骗等。前不久,就有一男子因AI“偷脸”,10分钟被骗430万元。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如此以假乱真,让人防不胜防。“AI换脸”的法律边界在哪?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01

典型诈骗案例

遭遇“好友”AI换脸诈骗近五万元

据华西都市报此前报道,2022年2月,有位陈先生到浙江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分局仙岩派出所报案称,自己被“好友”诈骗了近5万元。经警方核实,诈骗分子利用陈先生好友“阿诚”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截取其面部视频画面后再利用“AI换脸”技术合成,制造陈先生与“好友”视频聊天的假象骗取其信任,从而实施诈骗。

被AI换脸遭遇勒索

浙江温州公安曾发布消息,2021年拱宸桥派出所接到报警,受害人小陈称他在与女网友视频聊天后被对方敲诈勒索。经警方调查,对方利用AI换脸技术,将小陈视频中的面部合成到不雅视频中,借此对其实施勒索。

公司老板遭遇AI换脸诈骗

10分钟被骗取430万元

近日,内蒙古包头警方发布一起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

来自福建的郭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法人代表。今年4月,他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称自己的朋友在外地竞标,需要430万元保证金,想借用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

基于对好友的信任,加上已经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郭先生在10分钟内,先后分两笔把430万元转到了对方的银行账户上。

事后,郭先生拨打好友电话才得知被骗,原来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好友对其实施诈骗。“当时是给我打了视频的,我在视频中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所以才放松了戒备。”郭先生事后说。

02

典型AI诈骗手段

上述几起案例是典型的AI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使用

他人真实姓名及照片

再利用“AI换脸”技术

和被害人进行短暂视频通话

博取被害人信任后实施诈骗

AI技术如何介入新骗局?

有什么新的诈骗方式?

01

声音合成

骗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案例:某公司财务接到领导电话,要求立刻给供应商转款2万元,并将转账信息以邮件形式发送,转款理由是避免缴纳滞纳金。由于老板的口音十分逼真,该财务信以为真,在1小时内转款完成,后发现被骗。

02

AI换脸

因为人脸效果更易取得对方信任,骗子用AI技术换脸,可以伪装成任何人,再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信息确认。

案例:小李的大学同学通过QQ跟她借钱。对方打过来一段四五秒的视频电话,小李看到确实是本人,便放心转账3000元。然而,她在第二次转账时感觉异常,便再次拨通对方电话,这才得知同学的账号被盗,遂报案。警方判断,那段视频很有可能是被人换了脸。

03

转发微信语音

除了AI换脸、合成语音外,还有一些诈骗手段也可谓防不胜防,就在前不久就有骗子通过转发微信语音的方式行骗。

在盗取微信号后,骗子便向其好友“借钱”,为取得对方的信任,他们会转发之前的语音,进而骗取钱款。尽管微信没有语音转发功能,但他们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可实现语音转发

0

4

AI筛选受骗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骗局中,骗子不是漫无目的地全面撒网,而是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别有用心地锁定特定对象。例如,当进行金融诈骗时,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小伙伴就会成为他们潜在的目标。

03

"AI换脸“的法律边界

AI换脸冒充明星带货

律师:或涉嫌侵权

除了佯装“熟人脸”实施诈骗,AI换脸还可能出现在直播带货中。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些“换脸直播”教程,教程发布者声称实时变脸软件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变脸”,极大地助力引流卖货。

在一个展示换脸直播效果的视频中,使用者把名为“成龙”的模型载入相关软件后,摄像头前的人在直播画面中就有了与成龙相似的五官,但脸型和发型还保持原样。

使用者歪头或变换表情时,五官动效切换得自然顺滑,只有手掌从脸前划过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破绽。

发布者展示换脸为“成龙”的实时效果和软件界面(视频截图)

律师表示,换脸直播用于公开传播可能涉嫌侵犯相关明星艺人的肖像权。如果涉及直播带货等商业行为,会成为加重情节。

律师解释,只要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在直播中通过技术手段把自己的脸换成了明星的脸,就是对明星肖像的侵权。根据不同情况,承担的后果可能不同。即便只是娱乐,不涉及盈利行为,也属于侵权。如果把明星肖像用于带货直播,属于是商业行为,在赔偿数额上一定会给予考虑。如果主观恶性、过错程度比较大,且因此获利,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

一些使用换脸技术的直播并不会直接提到相关明星艺人的名字,但也不会主动声明或者否认。岳屾山认为,该行为涉嫌欺诈或是虚假宣传,让公众误以为就是明星在带货。如果货品本身质量不好,或者主播在带货过程中说的话或行为导致公众对被换脸的明星产生负面评价,明星可以主张名誉权的侵权责任。

04

如何防范?

那么面对AI换脸诈骗就没辙了吗?

诈骗“魔高一尺”,防范“道高一丈”

请下载注册国家反诈中心

谨防各类诈骗

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

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96110报警

05

温馨提示

需要厘清的是,AI换脸虽然是新事物,但却不存在“监管空白”或“无法可依”的情况。

针对技术手段日益更新的AI诈骗事件,2022年11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使用其服务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应当添加不影响使用的标识。提供智能对话、合成人声、人脸生成、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的服务的,应当进行显著标识,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采用技术手段删除、篡改、隐匿相关标识。

今年4月11日,国家网信办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AI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其中也明确提到,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

使用AI“换脸”及类似软件风险极高,伴随着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AI换脸技术”即便只是用来搞笑或者制作恶搞照片,也有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名誉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希望大家依法使用该项技术,一旦遇到类似本案中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犯罪行为的,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

党的二十大应知应会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1891期

来源人民日报 光明网 共产党员 新华网 超级头脑

编辑丨连劲涛

责编丨 方铭

监制丨杨云

投稿邮箱:xcbtg@lyun.edu.cn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人工智能 #骗子 #明星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