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权:五大优势彰显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5/08 15:51

大变局下的中国制造

编者按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如何自处,对我们提出世纪挑战。国内的高度共识是,持续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就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制造存在哪些疑虑和误解、何为解决正途等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新的困难挑战,但我们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制造业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制造不可限量。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核心观点

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要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一系列强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优势,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黄汉权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行业出现产业链外迁现象,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在经贸、科技等多个领域对我国实施“脱钩断链”,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部分外媒甚至发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正在衰弱”的声音。我们认为,这些论调老调重弹,言过其实,中国制造业拥有较强的综合成本竞争力、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体系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高效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及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等五大优势,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这些优势还将进一步增强,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韧性和竞争力。

综合成本优势。无论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成本永远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综合成本看,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依然突出。从劳动力、用能、物流、税负、融资、制度性交易等各方面成本综合来看,自2007年以来,我国在全球21个主要经济体中,制造业综合成本竞争力排名基本保持在第5、6位,领先于美国(第10—12位)、德国(第19—21位)、日本(第17—20位)等发达国家。从劳动力相对成本看,竞争优势依旧明显。2022年,中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劳动力成本为0.26,低于同期美国(0.47)、德国(0.48)等发达国家以及越南(0.42)、印度(0.30)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性价比较高的优势明显。中国为什么能够这样?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是:“规模经济”的成本摊薄效应显著。研究显示,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大幅摊薄我国制造业研发、采购、劳动力、物流等各项成本,成本下降空间为30%—40%,这意味着只要我国能够生产某类产品,很快就能够大幅度压低国际同类产品售价。

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一是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已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二是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空间巨大。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都明显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需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另外,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汽车等农村耐用消费品追赶升级空间较大,农民网购等新消费形态日渐普遍,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路径更加多样。三是全球经贸“稳定器”地位难以撼动。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约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23%,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特别是疫情形势严峻的2020年、2021年,商品进口额

平均增长14.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5%)以及美国(10.2%)、德国(8.1%)、日本(4.6%)等主要发达国家,中间品进口额比美国(第二位)、德国(第三位)分别高65%和176%,成为推动全球经贸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体系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一是产业体系完备。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均产自中国。二是产业链配套完善。依托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形成了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供应商均分布于长三角地区,超过六成集中于苏州、上海、宁波、无锡,整车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90%。产业链配套齐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区域内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生产配套效率,降低了制造业整体采购成本。三是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8.2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58万公里,高铁、高速公路、电网、5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供应链运营成本。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决策、组织、动员、执行能力高效的新型举国体制,使中国制造业能够利用两个作用实现更好发展。比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紧密结合下,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攻克快速交会对接、空间站组装建造等10余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系统级关键技术,运载火箭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探月探火、卫星导航、天宫建成等进一步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丰富的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优势。一是劳动力规模优势依旧突显。2023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8.65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62%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劳动人口红利正升级为工程师红利。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过去依赖低成本的劳动竞争模式逐渐被取代。近20年来,我国培养超过6000多万名工程师,超过欧洲适龄工程师总和;每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超过300万人,约为美国的5倍,潜在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优势明显。

尽管我们拥有这些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要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一系列强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优势,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初级产品保供稳价和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不断夯实综合成本优势。二是以扩大消费为抓手,加快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抓手,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四是以完善制度建设和提高治理能力为抓手,不断强化制度优势。五是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协调匹配为抓手,不断夯实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总 监制丨王 辉车海刚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制造业 #中国 #劳动力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