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科普 |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

健康界首

2019/06/12 15:22

一、饮食养生

中医学认为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是供给人体营养物质的根本途径。饮食的正常消化和吸收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体进入老年期后,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因此如果不注意饮食,往往被饮食所伤而危害健康。

1、科学饮食

老年人大多肾衰胃虚,由于肾气虚弱,老年人的牙齿易松动无力,甚至脱落。此外, “肾者,胃之关也”,肾气虚弱可使胃肠蠕动减缓,消化能力减弱,在饮食上以松软为好,少吃或不吃油炸、火烤类坚硬食品。在食物烹调上,以蒸、炖、烩为主,有助消化吸收。医学家认为,老年人以食粥养生最佳,尤其是早餐食粥有利养胃。这是因为胃经过一夜蠕动后存食基本排除处于空腹状态,故而饮用稀粥最为适宜。古代老年人在都喜欢软食,并在饮食中掺以一定的药物,称为软食剂,常见的软食剂有粥、馄饨等。反之,煎饼等硬食之物,老年人不宜多吃。

老年人多属虚寒之体,因此老年人宜温忌寒,颇有道理。在深秋和冬季,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食用具有滋补作用的食品与药膳等,以利保养元气。在热天,则要少食生冷食品,尤其是冷饮,不可过度食用,以防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等病症。此外,中医认为阳虚、寒证疾病应禁忌生冷寒凉食物;阴虚热证疾病,忌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这对老年人养生亦有裨益。

2、饮食有节

“节”是节制、节律,饮食质和量太过或不足,饮食无定时,均可谓之不节。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饮食一定要有节制,适时适量,饥饱适中。切忌暴饮暴食或节制过度。他主张老年人的饮食种类与调配上要合理,认为《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主食、肉类、蔬菜都能养人,有益身体,饮食要多样化,以清淡可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为宜。对生冷、辛燥之品,应少食。

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特别是老年人具有易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生理特点,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及机体内部衰老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各种情志变化,这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精神养生在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老年人实行离退休制度。老年人退休、离休后,生活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疾病缠身,在情绪上产生一些波动,引起一些心理变化。在行为上表现烦躁易怒,爱发牢骚,或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寝食不安;或孤独,多疑,忧郁,自卑等。这些不良刺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会引起组织、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它可诱发内分泌功能失调,降低免疫能力,为肿瘤的发生提供了内在的条件。如乳腺的发生就与消极情绪有关。长期的消极情绪又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心情越是压抑,越容易死于心脏病。实验研究证明,人在愤怒、恐惧、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下,血压明显升高。故经常发怒的人最易患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

总之,不良情绪不仅可诱发多种疾病,还可使病情日益恶化,最终导致身亡。因此,老年人在患病期间遇事更要随时注意克制自已的情感,从心理上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自觉控制自已的情绪,坦然地应付各种意外事件,谨慎地应付重大事件,冷静地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分析、判断每一件事;力争做到遇喜不狂,遇悲节哀,遇有气愤之事不暴怒,遇上不顺利的逆境不绝望。要求老年人能宽容、体谅,能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种种烦恼。

此时应根据自己的工作及新的生活环境的特点,给自己制定有意义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咨询、写回忆录、学点书法等,使之脱离寂寞单调感。

三、起居调理养生,四时有序

1、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篇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匆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形],收摄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人们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变化,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中医认为,人体在四季中也有这种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情绪都要求适应这种规律。一般说来,春回大地,气候转暖,阳气生发,万物发萌,此时气候乍热风气盛,老年人之宿疾最易复发,要防止风邪侵袭,预防感冒以及气管炎的发作。老年人可以适当地踏青散步,让身体沐浴在春光之中,接受微风的拂煦,吸收大自然的活力。

夏季日照长,阳光充沛,万物生长旺盛。如能适应夏季气候,正确调养,人们就可以使机体积蓄充足的阳气,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为适应冬季的严寒气候做好准备。夏季暑气逼人,老人应注意避暑,不宜过于贪凉。老人要经常洗澡,以使皮肤疏松,体内的阳热之气得以发泄,同时炎热气候下要调息静心,避免发怒。

秋季气候转凉,天高气爽,燥气较盛,须防秋燥。深秋时期,秋风劲急,万物萧条,此时老人活动相应地逐渐减少,注意收敛神气,为身体内部阳气的潜藏做好准备。

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闭藏,阴寒之气较盛,老人更需避寒保暖,以维护阳气不使外泄,锻炼亦应以室内为主,随时注意养精蓄锐,从而迎接来年春天之升发。

2、起居有时

起居作息有常,遵循生活规律,也是强身延年的关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有季节卧起早晚之宜,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指人的起居,要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一天之中,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也要合理安排,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且能增加生活的情趣。

3、运动有法

老年人一般好静不好动,而生命又在于运动,因此必须劳逸适度。高师指出,老年人不宜强度大的劳动,但进行轻微的劳动、运动是十分必要的。如打太极拳、八段锦或练习剑术等,都可以坚持,这样既可以健身,又可以防病。有的老年人长期练太极拳,高血压病得到控制。假如体质较弱者,可采用散步、养花等,锻炼时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而必见功效。

总之,采用正确的运动方法,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一种积极方法,对于延年益寿将大有裨益。

因此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开展养生保健。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伤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及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科普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推广使用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引导老年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