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闻道阁
2021/11/04 10:30
对 话 人:易书生、陈道
对话时间:2021-10-31
书生:前不久陈兄分享给大家的故事“ 承负不由人(上、中 下) ”,在今日头条、搜狐、网易等平台相继发布之后,还是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对文中提到的一些概念,想进一步了解,不知道有没有时间给朋友们解惑?譬如说“阿赖耶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陈道:当然可以。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直观的体验,现代科学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即便是“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同小异,都比较好理解,譬如你认识到一个苹果是苹果,其中的方法、判断、知识等等,大致可以归为“意”,如此也便于理解。关键是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对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可以在网络上,搜寻一下“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的相关讲座。我这里也可以提要地说一下。王德峰先生是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学院副院长,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教师及“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当然,这些是网络上的介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讲授的知识。网络上流传着他一系列的哲学讲座,其中有一堂是讲“心经”的,他说:“唯识宗把这一点讲得最清楚,这个世界是因我们的八识而起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未那识、阿赖耶识,一共八识。”
佛教讲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其中五蕴,便是色受想行识,用王教授的话说:“五蕴就是一个小我的巢穴,也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源。”所谓五蕴皆空,得自在,就是破五蕴,破虚妄,照见五蕴皆空,把苦厄的根源去掉了,这叫度一切苦厄。
未那识是小我,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有一段视频中,王教授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第一次来。人生这一世所做的事情,和他所达到的意义,生物学是说不清楚的。这个差别是科学无法说明了,就说明人来了都有来历,其实他带着东西来,这个东西就叫业力。”贯穿这一次又一次的来与去,你之所以还是你,都在阿赖耶识。“是真正生死流转的主体,是种子识。”人从投胎而来,先过来的就是阿赖耶识,人最后而去,最后走的也是阿赖耶识。这里有一个与人生物年龄相对应的成长阶段。人一生所作所为会“造业”,导致造业的“识”是末那识,末那识为什么要驱动那样的“识”,在于阿赖耶识这个“种子”,既往积累的“业力”,都在阿赖耶识这个种子里面,它驱动着末那识去行为。人死之后,眼耳鼻舌身意,一个个都熄火了,末那识也没有了驱动的“六处”而消散,所有的信息都归入到了阿赖耶识里面,带到下一个轮回里面。
书生:我曾拜读过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可能也是考虑到前五识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专门分出“前五识颂”,之后单独区分出“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以“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来说第七识,以“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论说第八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来形容阿赖耶识。
陈道:是的。玄奘法师在这里讲得很透彻,生命于阿赖耶识处安立,也于阿赖耶识处解脱,要得道成佛,就要明心见性,使阿赖耶识变成大圆镜智。即“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第六识大致可以参照人们常说的“意识”来理解,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大致也就研究到这个阶段。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大致也就到这个阶段。即便他的“本我”探索到了完全的潜意识,最多也只是触及到“末那识”的边沿。
书生:我总有一种感觉,对于人类思想意识方面的探索,科学远远落后于宗教,还只是处于浅层次的直观的,或者通过目前能够掌握的仪器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层面之上,而在客观的现实世界,包括在人的意识领域里的,还有更多更深,难以认知的现象存在。比如说我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法国医生在对一名44岁法国男子的脑部做CT和核磁共振扫描后惊讶地发现,这人的脑室里充满了脑脊液,原本正常的脑组织由于受挤压薄得像一张纸。让人惊奇的是,这个“无脑人”不仅正常地娶妻生子,而且还干着政府公务员的差事。这个案例还刊登在著名的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震惊了医学界,直接挑战了人们对大脑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基础的常识。据说,早在1980年,《科学》杂志就曾发表过一所英国大学的研究,他们发现数百个正常生活、甚至高智商的人,都是无脑人。
陈道:我也注意过这方面的案例。比如说人体器官移植,却神奇般地将记忆一并“移植”了过去。这不是美国的那个电影《夺命心跳》,而是真实的案例。曾有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在浙大一院接受心脏移植后,从“学渣”华丽转身,变成了“学霸”。英国一位38岁男子接受了一位骑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心脏,从此对骑自行车运动也充满了激情。有位美国人进行心脏移植后,忽然有了绘画的本事。还有一位7岁的美国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谋杀的10岁女孩心脏之后,居然频频梦到凶手的模样,最终,竟然按图索骥,抓到了凶手。诸如此类的案例,在国外、国内,有很多,这些案例不仅是挑战“常识”,而且也在启发和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前不久,我国的科学家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证实了人类存在着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是不是还存在着第四种循环系统,第五种循环系统?应该是有的。许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则消息,说国外有一个人移植了一位花花公子的眼角膜,神奇的是,此后总是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画面,细致追究起来,都是那位花花公子生前的一些生活画面。所以,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人类的记忆是不是全息的,存在于各个细胞之中?人类是不是还存在着超感的,或者说遥感的发生、接受系统?诸如此类,都是值得探索的。而这些,在佛教阐述的第七识、第八识,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书生:嗯,类似的消息我也看到过。英国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做过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开始对啤酒有着特殊的欲望,还能莫名其妙地闻到袜子的异味。原来,她所接受的心脏来自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一位士兵。心脏移植居然连前五识的痕迹还能存在,的确是非常奇妙。佛教能够认识到这些知识,我们中国就没有相关的认知吗?
陈道:当然有,在我个人看来,比佛教的“八识”说毫不逊色。
相对于佛教“三身四智八识”之说,道教有“三魂七魄”以及识神、元神等方面的探索。所谓“三魂”,一名胎光,为天魂,主魂,属阳,归于天路;二名爽灵,为地魂,觉魂,属阴,归于地府;三名幽精,为命魂,生魂,属阳,命魂住胎后,于人体脉轮形成人之七魄,魄归于肉身,人死则散,命魂归于墓地。七魄中两个天魄两个地魄和三个人魄,阴阳相应。三魂当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独住身。
佛教将魂魄之说与《大乘起信论》的说法相结合,创出属于佛家的“三魂七魄”之说:“于阿赖耶识开为三魂。”即,胎光业魂神识、幽精转魂神识、爽灵现魂神识,合于如来之法、报、应三身。经文说: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七转识就是七魄。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佛家七识与道家七魄神奇般的异曲同工之妙:一魄中枢即眼识,是非毒魄神识;二魄为力即耳识,是吞贼魄神识;三魄为英即鼻识,是臭肺魄神识;四魄为气即舌识,是雀阴魄神识;五魄天冲即身识,是尸狗魄神识;六魄为即意识,是除秽魄神识;七魄灵慧即末那识,是伏尸魄神识。还有一种是将佛家“五蕴”与道家“三魂七魄”进行一一对应。但是,佛道毕竟道途不同,佛教讲来讲去,都着重于意识领域的活动,而道家讲究的是长生之道,所有的意识活动都倾向于具体化、能量化、有操作性。
“三魂七魄”是通往“元神”的一个法门。按道教的认知,人身有元神、识神之分(欲神之类,多归入识神)。所谓“元神”即先天之神。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隐于魂魄之渊,“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胎儿由母体下面出,而元神则从头顶化生。南怀瑾先生曾有个形象的说法:“肉体以外有个生命,也叫元神。道书上画一个人在打坐,头顶上出来一个我,同自己一样。”魂魄世代异变,元神永恒真存。识神和欲神为后天之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皆在识神。未悟之前,识神为体;体道之后,元神为本。识神不可离开肉身而独存,元神则可以通过修炼而离开。识神如树干枝叶,元神如树根种子。人生以后,根便藏于地下,非掘无以知其本。
所谓“元神出窍”,是道家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法门修炼的一个层次。按照佛教唯识的观点,神识就是阿赖耶识。也有一种说法,当修炼到“元神出窍”的时候,“人无我,法无我”,能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也就是说,元神大抵相当于阿赖耶识,却又有区别,因为,如果真到了这个境界,也是能看出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元神又有阳神、阴神之分。所谓“元神出窍”,“出窍”的实际上是阴神或阳神。南怀瑾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五代时一僧一道相约“元神出窍”,去扬州看琼花,各采一花带回。出定示花,道士有花,而僧人则无。道士出的是阳神,僧人那个是阴神。这就是佛道不同。一般而言,阴神的颜色趋于灰蓝色,初期只是个影子而无光;阳神为红色且有光,具备自我之形。与阴神不同,阳神只受元神驱使,不受识神调配。按照先阴后阳的顺序,阴神和阳神都需依靠修炼的程度,有限存在,不能永久滞留。阴神为虚,阳神为实。经过“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修炼到“阳神出窍”,实际上就是为身外化身,是又一个自己。对此,道教讲述得都比较具体,而佛教相对比较空泛。当然了,密宗的法门还需另当别论。我个人的理解,道教的“识神”大致囊括了佛教的前六识,“元神”不仅包括了第七识、第八识,而且还有更多可探索的内容。
书生:今天探讨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为此,我昨天专门查阅了一些文献,特别是看了中医学方面的文章。中医与道教同宗同源,也有“元神”的说法,而且将“元神”所处的位置说得很具体。《师巫颅囟经》认为:“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李时珍不仅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而且在《奇经八脉考》中还提到:“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乃先天之根,一气之祖也”!
《黄帝内经·灵枢》有一段对话:“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黄帝内经·素问》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故,心、肺、肝、脾、肾合称为“五神脏”。又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按照中医理论,“三魂七魄”与人身也有对应。三魂:“胎光”丢则人亡;“爽灵”丢则智弱;“幽精”则定性取向。七魄:“非毒”主散毒,有解毒之能;“吞贼”主杀邪,有免疫之功;“臭肺”主呼吸,有气数之藏;“雀阴”主生殖,有性功能之力;“尸狗”主警觉,有灵敏之能;“除秽”主代谢,有排内在秽物之用;“伏尸”主意识,有管七魄之职。“三魂七魄”去半便性命有危。相反的,即便被西医定性为植物人、脑死亡,中医却能“起死回生”。
陈道:近些年来,有人就佛教阿赖耶识、道家元神与中医学的元神,进行比较研究,我也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献,以空对空,坐而论道的多,真正修炼所得难得一见。不过,我也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趣文。
相对于东方的探索,西方的重心在于心理学方面的建设。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把三魂称为“本我、自我、超我”,显然有点急于牵强附会。而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也都只是处于浅层的一种观望,而未得其中之妙。至于那个“集体无意识”,感觉就是个笑话。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荣格基于佛洛依德的unconscious( 无意识的、潜意识)发明了一个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就是人先天的、得自于遗传的那些意识,应该是从中国的一本书获得的启发。荣格在给他的好朋友卫礼贤翻译的道教著作《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内丹术》作序,接触到了来自中国道教关于“元神”“识神”的理论,他把识神归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元神为先天意识即集体无意识。从而填补了一直以来心理学的一大块空白,算是解释了他们心理学的难题。相对于西方宗教所谓“人生来就有罪”,在心理学里划分出“先天”“后天”,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也仅仅是又玩了一次文字游戏,就如同佛教“明心见性”的进程中,会出现第六、第七、第八识,道教的元神也是通过修炼才可以触及,直到识神退位,元神才能显现。不管是心理分析,还是生理解剖、大脑组织、遗传基因、神经元,都只是对人认识的初级阶段,了不起只到了第六识,距离富含宝藏的第七、第八识秘境,还只是远观天边的一片云雾。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作者简介:陈道,河南许昌建安区人,道行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大家都在聊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热点搜索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