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做海报没灵感怎么办?有它就够!

悟空看非遗

2022/01/31 07:37

在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平面构成的问题,如果长期一知半解,得过且过,作品就很难有大的提升。

今天我们延续“一问一答”形式,希望这些常见的设计问答,能够帮助你夯实基础,建议收藏

01.

你问我答解读平面构成

Q1:没灵感时,如何快速找到创意点子?

其实做设计和写文章一样,我们可以把创意比作修辞手法,我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比喻,例如“他的眉毛像弯月”,因为图形不能发音,所以一般我们用两个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视觉连接。

(2) 象征,借用某一形象暗示含义,例如画面中放一些鸽子,就代指“和平”。

(3) 拟人,给物体赋予人的特征,例如手臂,眼睛等特征,使其人格化,并兼具喜怒哀乐,容易引起共鸣,这个用的最多。

(4)借代,用某一个局部特征代指,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平面造型那篇中所举例的《鲸鱼在喷水》封面设计即采用这个手法。

(5) 移用,对大众熟悉的作品进行再“设计”,使之产生新的意义。例如 《蒙娜丽莎》等名人名画的再造系列。

(6)对比,找到目前画面的主体的相反面,突出好与恶、美与丑。

(7) 夸张,强化感染力,凸显主视觉的某一特征,让人难以忘怀。

Q2:新手设计师需要避免的误区有什么?

做设计不是为了自娱自乐。

你的作品你当然理解,其他设计师也可能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观众理解,抓住人类共通的造型和象征语言并建立关联是我们的使命。

设计的价值在于用视觉的方式“沟通”。

Q3设计师的价值体现在哪?

视觉价值,就是设计师的存在价值。

Q4:如何让画面更和谐?

和谐意味着一致。

让画面和谐的方式有很多,目的都是化解对比。常见方法如下:

①利用重复建立视觉和谐重复可以让观者精神松弛。一旦大脑意识到已经辨认出了一再重复的因素,就可以把握整体了。

②视觉呼应也可以建立和谐感,大脑会感觉到画面中的因素有类似的气质活动,从而产生舒适感,常见的呼应有:色彩呼应、风格呼应、元素呼应、装饰呼应等。

③层次法,当观看者被某种元素吸引时,就会下意识的跟随视觉路径,只要层次清晰,画面自然就会和谐起来。

Q5:如何理解“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常见的创意激发方式,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命题,成员们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运用头脑风暴时,可以记住以下几点:

1、不要压缩时间,头脑风暴就是把项目的多种可能方案摆出来的过程,不要忽略它的价值,更不要压缩头爆的时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在头脑风暴中,先要数量,再要质量。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创意,要鼓励且积极的推动流程。

3、及时用短词语记录下来一些词语组合,或者用速写把从你脑中涌出的想法记录到纸上,此刻不要管它们画得怎么样。

4、每个人思考的方向可能都是不同的,想得到真正好用的点子,我们就必须把一些点子打碎、重组、抓住机会,深入发掘。

Q6能否谈谈对“设计”这个词语的理解?

我记得保罗兰德曾说过,设计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想象的产物。

设计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层层剥开后,就会显露“内容”。外在形式,是对内容的重组与

而设计,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结晶。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Q7:“负空间”如何理解?

我们在关注一张设计作品时,一般会被上面的图形和文字吸引,而图形和文字之外的,就是“负空间”,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元素之间的空间”。

妥善的处理好画面中负空间对于我们作品极为关键。可以通过以下3点来完善画面的负空间:

1、规整的负空间的形状。负空间的形状越零碎,则意味着主体的造型越不严谨。可以通过调整主体造型,让负空间更整体一些。珍妮·c·琼斯曾说:极简主义有一种诗意的本质,就是要在满与空之间取得平衡。

2、让负空间产生意义好的设计会让负空间“参与”到画面中来。厉害的设计师可以做到正负空间互相补充,互相转化。

3、适当增大负空间的面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白”。画面元素太满会让观众会有压抑感,负空间本身能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主体,并给眼睛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让画面“透气”。

Q8:判读一副海报是否完成,最基本做到什么?

是否理清了主次关系。

设计师的目的是引导观众被海报的主体吸引,然后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视线引导至次要部分,依此类推读完海报,这个步骤我们叫“视觉动线设计”。

主次之间的层次关系都分不清,你基本输掉了整个设计。

Q9:创意思考的时候会关注什么?

要注意的内容很多,这里我谈谈一些相对重要,且容易忽略的问题:

(1)真的明确了需求,不是好像知道了。所有创意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依附真正的需求,才能突显你的心思。

(2)暂时忘记经验,放下是非心。一切经验都来自过去的总结,与未来没有必然关系。不要从习惯出发,如果一直依靠“过去经验”做设计,如何突破自我呢?

(3)运用不相关的事物,发散联想。联想是创意非常重要的方法,根据主题,进行横向的发散思考,持续找新意+找突破。

Q10:优秀的国风设计该怎么做?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贝律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五年前浏览时,无论是庭院里的片石假山还是巨大的海棠花窗,作为贝老在中国的封笔之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做中国风设计时候,喜欢拿一些现有的元素,但是看过大师的作品后,我渐渐不提倡把元素直接搬进设计里,而是应该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国风文化形式。

再准确一些,不直接拿中国图腾做设计 ,而是创作融合重组符合当代的、包含传统美学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向大师看齐!

02.

仅此一家的构成训练

设计师最有力的简历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 “作品”

在设计这行沉浮十年,我卡进“瓶颈期”很久了,技法越来越6,创意匮乏。 有时我想问,除了抄,你还会什么?短视频的学习只能带来稍纵即逝的满足,浅尝辄止背后是欲罢不能。

  • 有些东西,设计师无法视而不见

——平面构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拾起了“平面构成”。面对这个词语,居然感到熟悉又陌生。

何为平面,何又为构成呢??

平构方面的书籍普遍生硬、细碎且抽象,理论很难与鲜活的作品联系,大部分设计师只停留“仅仅读过”的阶段,吸收都难,举一反三更难。

一年时间遍寻答案,当带着构成的眼光审视四周,我发现优秀作品都暗含近似的规律。

于是, 新的 《重拾平面构成》L1训练营出现了, 通过每周打卡,大家的成绩令人鼓舞,“按照科学的进步逻辑真的能化理论到认知!”

我将传统平构理论扩展为四个不同的篇章——“重拾平面构成、重拾色彩构成、设计概念原理,创意方法论”。

以创作案例为纲,放弃速成,回归“长期主义”,厚积薄发。让构成真正为作品提供支撑 (更多信息可阅读原文了解

11月营期已满员,新一期训练营预计12月开课,目前正在预售中~

限定每班人数25人,训练时间为6个月。

预览更多优秀作品,了解平面构成

TIPS:想获得更多设计灵感?一定要将「设计圈」公众号设为星标“在看”和“赞”,才不会错过我们的精彩内容哈~感谢大家

加入构成训练营,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