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专家:人工智能将成为重要治理工具,但不宜操之过急

搜狐科技快讯

2022/04/27 18:14

搜狐科技讯

4月26日,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AIIG)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国际支持机构的“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应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与会,就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气候变化应对、人工智能与净零城市、人工智能与可持续能源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UNEP)原执行主任、挪威原环境与外援大臣Erik Solheim先生提出了解决环境与气候问题的“4B”方案:即Business(商业),一些企业先于政府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Brussels(布鲁塞尔,指欧盟),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欧盟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使绿色投资更加便利,欧盟绿色新政正逐渐成为欧洲国家共同发展的粘合剂;B(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目前正在快速走向绿色转型的轨道上,在绿色农业、电动汽车、交通等方面发展迅速;B(Beijing,中国),中国当前在环境技术和环境实现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Erik Solheim先生最后强调,尽管目前全球绿色转型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但速度不够、紧迫性不足,为此必须在人工智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加快速度、做得更好。

I-AIIG学术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建议,应当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人工智能规划、研究、开发、应用和治理的重要(优先)目标,这是贯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UNESCO《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以及巴黎协定的重要举措。

龚克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路径为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在“减缓”方面,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AI也被用于改善电力存储并优化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例如,用于根据需要向电网输送太阳能和风能、加快新能源相关材料发现、碳捕集、存储和利用技术研发等。在“适应”方面,AI被成功地运用于提高基础设施、人造建筑物等韧性,提前和精准预警、及时发现故障等。

最后,龚克教授就AI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治理方面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推动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优先领域,引导更多资源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上,形成有力导向;第二, 开展对于人工智能助力减碳、节能的绩效评价;第三,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高能效、低能耗发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系统识别设计专业教授Kameshwar Polla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科技要与市场“结合”,以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好效果。他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不可控制、不确定和间歇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研发可再生能源,也需要传统能源的补充以及改善能源存储方式。在AI预测可再生能源方面,AI可以用于预测消费者行为、使用智能电网减缓气候变化,为基础设施付费等。与此同时,在智能电网的市场化方面,还面临着净计量电价、需求灵活性等一系列问题。

Kameshwar Polla表示,还应看到AI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方面还面临着伦理问题,要防止AI用于不良目的。他建议,技术工程师要与经济学家、行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I-AIIG学术委员、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高级研究员Wendell Wallach在发言中提出了“AI和气候变化是敌是友?”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广泛性,包括:推进创新性商业模式、提升社会韧性、提高能效、增加可持续能源使用、提升交通效率以及监测环境。

Wendell Wallach也提到,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最后,他还提出了延长电子设备生命周期、循环使用锂电池、对固态电池技术进行投资、增进国际合作、制定国际标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香港科学技术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在发言中指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过程是一条技术密集型道路,而人工智能能够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克服降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精准核算难、高效调度难、自主决策难等挑战。他提出要针对感知预测、运营调度和决策优化三个关键问题,在可持续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城市服务、智能零碳园区、工业制造方面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

在主旨发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嘉宾,分别从各自的视角阐述了其对“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主任指出,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上升,累积碳排放逼近1.5°C和2°C目标;全球主要部门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持续增加,交通和工业部门增长速度最快;新冠疫情冲击下,碳排放急剧下降后反弹,未来持续性影响并不明确。

谭显春提到,从全球及不同地区CO2的排放驱动力来看,经济和人口增长仍是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降低是抑制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素。最后,她建议以检测区域碳排放,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效能,以及优化重点行业碳排为实施路径,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气候变化治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滕飞指出,由于当前的一些特殊因素,全球能源消费和能源需求的数据表明,未来一段时期碳排放将呈明显上扬趋势。人工智能作为很好的治理工具,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污染物的排放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应用程序、复杂系统、软硬件影响碳排放,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高性能计算的能耗、新能源产品制造的能耗、疫情期间居家的能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他建议,将气候影响纳入人工智能的监管体系,尤其需要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发挥枢纽作用,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并通过“体验-试验-检验”模式促进人工智能在产业领域的应用。

I-AIIG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夏华夏在发言中介绍了美团自动配送车在绿色交通运输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抗疫实践。自动驾驶科技能够助力城市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源效率,从而应对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问题。具体来看,美团自动配送车均为纯电动车型,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支线配送的碳排放量,进而提供更规范、更高效的配送服务,提升配送效率,有效降低城市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此外,美团也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数据共享合作,通过人工智能助力其提升交通治理能力。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在发言中表示,在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衰减的大趋势下,传统能源的瓶颈和成本代价越来越高,而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商汤不仅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智能计算中心,顺应了未来数据中心发展向超大型与边缘计算两极和云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在建筑领域通过能源精准控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能源行业进行了精准赋能。此外,商汤通过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技术助力了精准出行和精准治理,节省了大量能源消耗,带来了显著社会效益。

I-AIIG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曾玉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可以将AI与各个行业减碳技术和应用相结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玉资本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希望通过投资助力实现技术红利惠及大众,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比如投资蔚来汽车、医渡云等,这些对于推动碳中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