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邦智库
2022/08/13 18:10
这是政邦藏书架的第125篇文章
最近,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减少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火爆全网,故事的主人公“二舅”给大家示范了精神内耗的反面,但与二舅相比,当代年轻人的状态或许更像是“我太累了,只想休息”。就像7月12日的韩国《亚洲日报》显示,在韩国,过半年轻人在自我实现中“身心俱疲”。报道认为,韩国的“倦怠社会”已经来临。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已经让人喘不过气,好不容易熬过一天的工作,感觉身体被掏空,回家只想像葛优一样瘫在沙发上,打开手机放松心情,刷到的却是那些20岁实现财务自由的碎片毒鸡汤,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疲惫和焦虑了,不止疲惫,还有大数据时代的那些内卷、监控、我们对爱欲的渴望,如今的我们迫切需要寻找答案,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这套哲学思想散文,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思考。
关于倦怠社会,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将现代社会描述为一个“倦怠社会”,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
“福柯的规训社会(Disziplinargesellschaft)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已经不再适用于描述当今的社会。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社会形态,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建构的社会。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
他用普罗米修斯神话来解读现代功绩主体心理机制的隐喻。
“功绩主体幻想自己身处自由之中,实际上却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不断重新生长,这只恶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如此看来,普罗米修斯同鹫鹰的关系是一种自我指涉关系,一种对自我的剥削。肝脏自身并无痛觉,而由此导致的疼痛感即是倦怠感。普罗米修斯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他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
《倦怠社会》,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韩炳哲的观点是:你的过度积极正是你剥削努力自己的最强工具。这种自我剥削比外在剥削更可怕,因为它会呈现自由的假象。
韩炳哲认为,功绩社会充满积极的口号,它看似自由,却让人们在过度的积极性中自我剥削,导致了过度疲劳、倦怠和抑郁的产生。
在韩炳哲看来,这正是当下这个绩效社会中个体的普遍存在状况,被一种内部的扩张性暴力所伤害。在《暴力拓扑学》中,韩炳哲就认为福柯等人所研究的19世纪规训社会已经消失或是存在感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追求效率、盈利和流量的绩效社会。
“绩效命令要求将自由转化为强迫,不再是剥削他者,而是剥削自我。绩效主体剥削自己,直至它完全崩溃。暴力和自由在这里合而为一。因此,暴力成为一种对自己的暴力,剥削者就是被剥削者,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过劳症是这个悖论性自由的病理学表现。”
《暴力拓扑学》,中信出版集团
其实,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就像韩炳哲在《在群中》一书所说,“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码设备带来了一种新的强制,一种新的奴隶制。基于可移动性,它把每一个地点都变成一个工位,把每一段时间都变成工作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剥削甚至更为高效。可移动性的自由变成了一种可怕的强制,我们不得不时刻工作。”
“数码设备让工作本身变得可移动。每个人都如同一座劳改所,随时随地把工位带在身上。因此,我们也就无法再从工作中逃脱。”
《在群中》,中信出版集团
而就像当你在网络上挑选任何一个当下的重大话题,都会看到两极分化的激进观点,“回声室效应”让每个人都把自己归入志同道合者的群体中且只听取志同道合者的观点。韩炳哲就在《他者的消失》中犀利的指出了这一点。
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加剧了网络时代人类的自恋。我们在相同信息的瀑流中昏睡不醒。对不同意见的无视和抵御、与相同意见者的抱团取暖,最终会使人受困于自己主观构建的意见温室。人类画地为牢的倾向更加明显,于是,与他者的爱更加成为了“不可能性”。
《在群中》,中信出版集团
而在《精神政治学》这本书中,韩炳哲还将矛头指向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
“新自由主义政权的权力技术采用了一种微妙的模式。它并不直接掌控个体。确切地说,它要做的是让个体从自身出发,自己去影响自己,让环境威力法自发形成,同时,还会把这种法则诠释为自由。自我优化和征服、自由和剥削都合而为一。福柯始终没有看清的是,自由和剥削合二为一的权力技术,成了一种自我剥削的形式。”
“新自由主义政权将他人剥削(Fremdausbeutung)转变成波及所有阶级的自我剥(Selbstausbeutung)。在自我剥削的新自由主义政权中,人们其实是向自己发起了侵略。”
《精神政治学》,中信出版集团
韩炳哲还认为,我们当下的社会,到处洋溢着“透明”的热情,他在《透明社会》中指出。
“社交媒体和个人化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建立起一个消除了“外界”的、绝对的“近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只能遇见自己以及同类。有可能引起改变的否定性已不复存在。这种数字化的“毗邻”呈献给用户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用户喜欢的那部分。如此一来,它便摧毁了公共领域,事实上它摧毁了公众的批判意识,并导致世界的私有化。互联网变身为一个亲密领域,或者说一个舒适区。”
“这样一个依赖监控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而透明社会首先就表现为一个肯定社会。
“肯定社会的普遍评判方式是“点赞”。脸书(Facebook)一直拒绝引入“拍砖”按钮(Dislike-Button),这十分耐人寻味。肯定社会避免一切形式的否定性,因为否定性会造成交际停滞。交际的价值仅仅根据信息量和交换速度来衡量。大规模的交际也增加了它的经济价值。否定的评判会妨碍交际。“点赞”比“拍砖”更快地促成接下来的深入交流。最重要的是,“拒绝”的否定性无法为人们牟利。”
在倦怠社会,我们渴望娱乐,当下是个娱乐当道的时代,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当然,也决定了什么最能掌控世界。这样,现实就作为娱乐的一种特殊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透明社会》,中信出版集团
回到个体,在这个快餐爱情盛行的年代,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似乎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但是在韩炳哲看来,爱欲(eros)则是人类思考与行动的起源。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对现代人的爱与欲望也有更深刻的解读。
“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的消退本身已经是相当消极的事情了。但这些消极面其实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韩炳哲还把眼光放在了当代人的自恋情结上,自恋意味着当代人只关注自己,我们不是失去了爱人的能力,而是他者本身的消失,在信息爆炸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个人无法产生对异己他者的爱欲,我们爱的不再是那个差异的他者,而是在他者身上找寻和确认自己。
“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爱欲之死》,中信出版集团
不只是情感模式的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韩炳哲在《娱乐何为》中提出了他的观点: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娱乐升华成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受难精神与娱乐精神相辅相成。”
“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das Sinn-lose),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
《娱乐何为》,中信出版集团
“美”,如今也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一方面是对美的崇拜无处不在,另一方面,美的超越性丧失,沦为消费的形式,成为资本主义的华丽外壳。那么,什么是美?如何在美的基础上建立道德之美、政治之美?韩炳哲在《美的救赎》中展现了他对美学的思考,带领我们一起回溯到康德,以及他的“崇高之美”,以期抗拒当今时代的平滑、平庸美学。
“美意味着自由与和解。因为美,欲望和强制都消失不见了。因此,美能够建立一种与世界、与自我的自由关系。黑格尔的美学与今天的主流审美截然相反。新自由主义下的审美力产生了强制。肉毒杆菌、暴食症和整容都反映了这种审美力所带来的恐怖。美首先要产生诱惑力,制造关注度。即使是黑格尔认为不可变卖的艺术,现在也要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逻辑。”
“可怕之物的消极性是美的基础。美赋予无形之物、无差异之物以形:“以美学为基础正在成形中的精神只允许它做与自己相似的、自己所理解的抑或能让自己与之齐肩的事。这是形式化的一种过程。”美通过设定形式,即差异,使自己远离无形、可怕之物,远离同一性整体:“作为同一性以及差异性的美的形象,是随着从对自然的压倒一切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恐惧中解放出来而产生的。”然而,美的假象并不能完全镇住可怕之物。“对直接存在者的密封,即对无形之物的密封一直都存在裂缝。”
《美的救赎》,中信出版集团
韩炳哲就像“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这些作品中,他旁征博引,触及现代人生活方方面面,照察当今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相信这套与当今时代紧密相关的哲学小书,会让你摆脱焦虑,逃离精神内耗,学会用哲学家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中信书店”。
《韩炳哲作品集》
作者:韩炳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语: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本书是韩炳哲作品系列之七。在本书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暴力的宏观物理表现,它采取了消极的形式,源于自我与他者、内在与外在、敌人与朋友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考察了暴力的积极形式——积极过度的一种表现——它总宣称自己是超额完成的,超量生产的,超级沟通的,高度关注的,积极活跃的,等等。最终揭示出积极暴力将比消极暴力导致更大的灾难和损失,它的感染、侵入、渗透,将导致人类社会心肌梗死。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时代,人们享受和平,但暴力行为无所不在,只是形式不同。这种潜在的暴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更大,几乎是对人性的严峻挑战——人性本恶吗?也许作者并不能提供确定的答案,作为哲学家,他将带领人们一起进行思考。
大家都在聊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热点搜索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