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 赏国宝 | 唐三彩天王俑

用心聆听

2022/11/05 07:46

解放双眼 聆听故事:

护法驱魔 天界之神

——唐三彩天王俑

唐人利用佛教中的天王尊神来护卫,为死者守墓驱邪,确保墓室不被打扰,逝者亡魂早登极乐世界。以达到“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天王俑也称神王,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出现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天王形象也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天王俑的出现正是人们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以现实生活中武士的形象为依据,融入了人们的某种想法,加以艺术夸张创作而成的。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辟邪,保护墓主的安宁,因此天王俑往往被达官显贵奉为死后的保护神,因其佛法无边,有天王俑在,可保死者灵魂安宁、平安轮回。在佛教四大天王中,世人唯独将北方天王毗沙门天运用到墓葬中,与其是北方守护神,而地上墓葬多坐北朝南,墓室居北有关。

三彩天王俑, 出土于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第二天井东西壁龛内,共两件,左右对称,互为一对。

其一:身着明光铠,头戴翻沿凤翅型兜鍪,怒目圆睁,面稍右偏,抿嘴俯视,作喝叱状,左手叉腰,右手作半握拳持兵械状,左腿直立,右脚下踏一卧伏挣扎状人面大耳鬼蜮。该俑及其脚踩之鬼蜮通身施以红、黄两釉,间以绿釉,立于高18厘米的镂空台座上。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其二:头戴翻沿凤翅型兜鍪,竖眉怒目,面稍左偏,抿嘴俯视,作喝叱状,右手叉腰,左手作半握拳持兵械状,右腿直立,左脚踩踏于一俯身人面鬼蜮肩部,脚下鬼怪人面、尖帽大耳,鼓目咧嘴,头向上仰作挣扎状。该俑及其脚踩之鬼蜮通身施绿釉,间以红、黄两釉,立于高约18厘米的镂空台座上,神情自若、威风凛凛。其警示意义在于,天王为镇守地宫之王,谁若胆敢前来侵犯盗扰,那么其下场必将同这鬼怪一般永远被踩在脚下。

在众多墓葬考古发掘中,初唐时的墓葬中只有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出现镇墓天王俑,并逐渐取代武士俑,其身份也超越了佛教的护法神,成为墓主的守护者,为墓主降魔伏妖,驱鬼辟邪,保护墓主安宁。较早时期,镇墓天王俑通常为脚踏卧兽——牛、羊的式样;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了脚踏卧兽外,又出现了一种脚踏俯卧形鬼怪的式样。唐玄宗时期,流行脚踏蹲坐状鬼怪式样;到晚唐时期,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又被铁牛、铁猪所替代。天王俑的出现和存在,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丧葬文化,社会习俗和精神风貌。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这两件镇墓天王俑正是其形象的典型代表。

文稿|李阿能

编辑|殷 雯

音频|侯柯林

来源: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