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调查|探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智能化“渗透”每条产线,00后、90后比比皆是

劳动报网

2023/04/06 10:58

摘要: 曾几何时,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成为一些制造业大厂的“痛点”。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坐落于浦东临港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占地面积逾86万平方米,目前在产Model Y和Model 3两款车型。

乘坐接驳车穿越宽阔厂区,换上工装进入车间,记者看到众多智能化设备同时作业的场景。最令人震撼的是生产线上密集排布的大型机械手臂同时挥舞各司其职,偶尔会有焊接激起的火花迸出。

去年,71万辆特斯拉汽车在这里生产出来,交付全国和海外市场,占到全球累计交付量的54.2%。

一线探访——

智能化“渗透”每条产线

2019年,这家工厂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

现在,“特斯拉速度”已经不单单指工厂的建设速度,也是常态化的生产速度,更是广义的“上海速度”。在上海超级工厂中,数字化、智能化深入每一条产线——

部分车间自动化率达到100%

走进焊装车间,仔细看会发现,产线上密布的机械手臂虽硕大,但却干着极其精细的活计:可以将其想象为衣服上纽扣,它能精准锁定两块金属板上的细小着力处,进行点焊式焊接。

整个造车过程从车身部件的抓取,到定位,再到最后的焊接都是由机械臂完成,特斯拉的车身雏形,也将通过成千上百个焊点诞生于这个车间。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工业机器人的程序员全部来自中国。且冲压车间冲压线自动化率达到100%,涂装车间则实现了100%喷涂自动化,这样的水平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处于领先的行列。

“数字神经网”布及产线每个角落

在整个探访过程中,能直观看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智能化犹如“科技电影”中一般。但在其背后,由特斯拉自主研发的生产制造控制系统(MOS),无处不在。

据介绍,该系统具备人机交互、智能识别及追溯功能,已深度应用于整车制造、电池车间、电机车间等,有效提升工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等。

焊装车间大型机械臂前,工人正在整理物料。颜筱依 摄影

除了MOS系统,高可靠性的工业网络覆盖自动化生产线的各个角落,为设备自动化、生产设备无线联接、生产信息数据采集、人机交互、智能化决策等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

通俗来说,就是“数字神经网”布及产线的每个角落。既保证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又能利用大数据系统回溯每台车、每个零部件的生产数据,不漏掉哪怕一毫米的误差。

以此次参观的焊装车间为例,焊装线利用MOS,可以将生产数据与车号绑定,并实现全程追溯。焊装线还同时拥有在线测量、自动装配系统以及虚拟调试等技术,能不断优化制造过程效率,提升车身尺寸稳定性。

每颗螺丝都可追溯

一辆汽车的生产制造需要经历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流程。

记者随后来到总装车间,也就是汽车生产环节的最后一步。放眼望去,整个车间热火朝天。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辆辆Model Y沿着“U型”生产线缓缓驶过,年轻的装配工人们围绕车身来回忙碌,并跟随生产线一起向前移动,这要求他们熟练迅速地安装零件、组装车辆,生产线每往前移动一分,整车结构又多完善一分。两声清亮的鸣笛声不时会从车间另一端传来,这表示又一辆特斯拉新车完成全部组装及检查工作,正式驶出生产线。

总装车间工人正在为新车安装内饰。颜筱依 摄影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辆新车都已经有了主人,因此每辆车对于车身颜色、软装选择也各有不同。工人们通过扫码核定组件,避免发生错装,只有系统回馈为正确才进行装配。

而在这一过程中,特斯拉还设置了细致又严苛的质量检测环节。

多种检测检具与自主开发的测量数据分析系统相结合,一旦发现变异和错漏时,所在生产线上方的报警灯会变色报警。与此同时,总装车间所有的电动工具都具备联网功能,也就是说每一个工具,都能记录工人所操作部件的操作数据,拧了多少圈,角度、扭矩等数据可以存储在特斯拉自建的数据库软件里,一旦出了问题,能追溯到每个细节。

另外,工厂网络与车辆行车电脑之间保持实时信息互通,使车辆在制造过程中就自动完成自我检测及学习标定工作。

对话工人——

年轻人为何愿意进工厂?

曾几何时,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成为一些制造业大厂的“痛点”。而在特斯拉上海工厂里,举目望去,00后、90后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1、生产效率和工时制度

年轻人为何愿意进工厂?GA2总装车间是数字化、信息化与生产工艺结合最紧密的车间,该车间班组长、00后工人小朱告诉记者,原因之一是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工时制度。

去年7月,小朱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在众多的招聘启事中,他选择了特斯拉。巨大的产量、有效的管理,智慧的系统……特斯拉智能工厂的高科技水准,吸引着小张。

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了非必要的加班。以小张所在的班组为例,14个人的班组,分两班倒,而与高产量相对应的,是“做四休二”的工时制度。

工作日早上7点上班,晚上6点半下班,中间有35分钟午餐时间,以及4次工间休息,每次可休息10分钟到15分钟。每个车间配备两个食堂,免费提供午餐,下午休息时间有点心供应。

“做四休二的工作时间,不会过于劳累,有休息和自我充电的时间,是我们年轻人能够接受的。”

2、晋升路径和成长空间

另一位00后员工——来自内饰4班组的小陈感到,特斯拉有着完善的培训制度、机会多,年轻人有比较充分的成长空间。“公司的薪酬比较高,晋升机会多,这是我在各家新能源车企中,最终选择特斯拉的原因之一。”

小陈毕业于陕西工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2021年来到特斯拉实习,如今正式入职一年了。短短一年时间,他已经被评上了优秀员工。使他在特斯拉脱颖而出的,是一个“尖角保护套”的创意。小陈发现,车身的前翼子板是个尖角,于是他在完成前保的装配前,用边角料做了套子套住,以此更好保护员工安全。

类似这样的优秀员工评选,特斯拉每个月会举行一次。此外,还有两周一次的安全知识培训、班组长分享会等。2021年7月,“我要上大学”的新型学徒制培养项目启动,首批建班604人,毕业534人,2023年第二批已有529人通过入学考试;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特斯拉已通过认定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项,市级首席技师1项,区级首席技师3项。

GA2总装车间是超级工厂人数最多的车间,一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技师、管理。技能类升职路径为:返修技师、工艺技师、维修技师。管理类升职路径为:班长、主管、经理。管理类还可以实现跨车间,跨专业调动;管理类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内部竞聘,为高绩效的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20年11月投产至今,已有200多名优秀的一线员工通过内部竞聘,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跨越。

3、衣食住行和通勤福利

在生活方面,特斯拉凭借强大的议价能力,为员工争取了诸多福利。小陈打开装在手机上的特斯拉员工专属软件,附近的诸多衣食住行品牌商户,都有专供特斯拉员工的折扣。其中最吸引年轻人的,恐怕就是迪斯尼门票买一送一的彩蛋了。

临港日益完善的商业和住房配套,则为特斯拉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里,职住平衡成为可能,员工可以申请入住附近的公租房,最低只要几百元就能入住。

有了家室的年轻人更倾向自己租房,但这并不会给通勤带来多少障碍。只要附近区域有7人以上提出申请,特斯拉就会设置班车点,接送员工上班。

此外,特斯拉在北京、上海两地拓展了4家私立儿童医院,嘉会国际医疗、浦滨儿童医院,新世纪妇儿、东区儿童医院,让员工的子女在流感、诺如、新冠病毒高发季、或重大医疗事件中,能够带子女避开高峰,从容就诊。

记者手记——

制造业要用软实力赢回年轻人

2012年至2021年,10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事实上,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与待遇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国家对于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视,使得产业工人在技能提升展示等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基本保障也越来越实了。

“特斯拉需要的人才类型非常广泛,我们非常重视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特斯拉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去不错的薪酬待遇外,特斯拉还会为员工提供补充公积金计划、年节纪念福利、“特二代”员工子女医疗资源守护、通勤及餐饮保障、职业技能认定、校企合作课程等福利和机遇。

由此可见,保障劳动者权益、提升员工福利,以及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能够成为有效提升“硬核”制造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特斯拉的生产车间已实现了废气零排放,所有的设备和施工设备均是电子的,新风系统也保障了车间环境恒温恒湿,还有清洁的无尘工作区和明亮的恒色温照明系统,不光让设备运转更稳定,也让厂内员工们心情更舒畅。

面对产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来临,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未来将有更多薪资待遇丰厚、发展空间巨大、注重员工关怀的制造业企业进入大众视野,重新赢回年轻人的心。

上海引力——

“特斯拉速度”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

4月4日,《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发布,体现了进一步支持外资高端制造业在上海布局发展的决心和行动。这也是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一以贯之的承诺。

2018年初,中国政府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出台了汽车行业“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表,从当年起,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这为特斯拉项目随后正式签约落地,扫清了最大障碍。

“特斯拉一期工厂体量大、建设复杂。为了加快项目进度,我们在审批流程上进行了创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探索尝试“容缺后补”新机制,审批部门创新地允诺先发施工许可证,不让工程因审批受阻,随后再由建设方补齐机电工程图,保证所有审批环节合规、合法。而“容缺后补”机制,也是“特斯拉速度”的关键所在。

可见,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为跨国企业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支持。当“特斯拉速度”成为常态,更多跨国企业将从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中,看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头图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焊装车间。颜筱依 摄影

展开全文
文章关键词
#特斯拉 #上海 #自动化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