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贝叶经,让文化 “动”起来

无边落木小和尚

2023/08/18 10:13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

—— 清代著名僧人竹禅和尚《贝叶记》

能拥藏贝叶经一叶者即结万缘、福满楼,功德无量万运通。

——印度《贝密传》

▲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印度,迄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

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取回的六百多件佛经便是贝叶经,历史悠久、地位崇高,人称“佛家至宝”

“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可见贝叶经在佛教弟子心中犹如舍利般神圣而至高无上。贝叶经取材于贝多罗树叶,在方寸之地的一叶菩提上,刻录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可谓透过一叶,参万千佛法,窥如来真意。

贝叶经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它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有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素有“佛教熊猫”之称。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追溯贝叶经的弘传历史,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时代,智慧的比丘们用贝多罗树的叶子作为文字的载体,将佛陀宣讲的教法用巴利语刻写在贝叶上,因此而得名“贝叶经”。贝叶经已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毋庸置疑地成为佛教最原始的佛典,当之无愧的佛典“鼻祖”。

以上介绍是不是不够具象

我们接着往下看

诗画中也有关于贝叶经的介绍

下图中《金农像》大家应该有看到过,图中金农手拿的就是贝叶经,金农自称寺庙里的粥饭僧,是佛教虔诚信仰者,在他的诗书画世界中,佛教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佛学功课中,抄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对他的艺术产生直接影响的部分。

贝叶经毕竟不是一般情况下能有机会得以一见的东西,在当时也是引起了一些好事者的关注。金农的好友袁枚也对此感到好奇,和寂明上人一起造访了圆通洞,同硃砂古钵一起见到了唐代的贝叶经:“高明寺里夕阳明,僧引圆通洞口行。八面窗虚岚翠涌,一龛灯照佛香清。经翻贝叶西方字,耳试硃砂古钵声。愧我前生非智者,也劳七十二峰迎。”其中一句“经翻贝叶西方字”,表露出对梵文如此热衷,却无法理解其中含义,衹得长叹一声“愧我前生非智者”。

金农的挚友丁敬也对贝叶经抱有浓厚的兴趣,曾与云林寺的佛基上人一起登借秋阁时,看到了阁主展示的贝叶经有感而留下了《贝叶经歌》这首相当长的诗歌。其序文中有一段:“……阁主出贝叶经见示。奇古尊重,开荚肃然。绨几徐翻,恍游忍土。但愧懵昧,梵字未辫,摄自何藏耳。因赋长歌,以俟彦琮元奘其人,且幸吾生斯缘之非偶。”丁敬希望这些经书能被好好地保管,等待着有如彦琮、玄奘这类高僧的解读,并更加期待着今后的佛缘。

贝叶经的制作

在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到南亚次大陆以前,贝叶如同古埃及的纸草、中国古代的简帛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

贝叶的生长地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印度较多,我国西双版纳属亚热带,也产此叶。贝叶是一种属于棕榈科的木本植物的叶片,这种木本植物梵文称Pattra,音译贝多罗,也称贝多。傣语叫Lan(烂),汉语叫贝叶树。贝叶树是一种阔叶树,枝干粗壮,叶片肥厚,树龄可达60年左右,一般有8年树龄的树叶即可采摘,用水浸沤后可以书写,它可以说是现代纸的先驱。

贝叶要经过加工才能用于书写。其加工方法是:先把贝叶从树上砍下来,放入水中蒸煮,然后取出晾干,用刀子刮去凹凸不平的地方,并按照所需的长短规格,把它一片片切出来,每片长60厘米,宽10厘米左右,在叶片靠边的地方打上一个洞,凡是需要留下存查的都用细绳串连在一起,并用两片木板夹住,外面用红色或黄色的布包裹起来。

贝叶有扇形和非扇形两种,前者薄而宽,可用碳质墨水书写;后者厚而粗糙,带有斑点,要用铁笔在上面刻写。

何为贝叶经

这个问题真的只能自己去

亲自看看

才能得到答案

山东潍坊贝叶经博物馆

期待您的到来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

传承着历史文化

维系着民族精神

让文化“动”起来

贝叶经博物馆

能让我们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

“走”进祖先筚路蓝缕的生活中

近距离感受他们非凡的创造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聊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查看更多视频

热点搜索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
打开APP 追踪24小时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