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分享一点通
2023/11/09 13:48
前段时间,2023亚运会圆满闭幕,作为史上首届“云上亚运”,此次亚运会实现了核心系统100%上云,采用云原生技术,引领了大型赛事的数智化升级,为其提供技术和基础设施支撑的阿里云也是大展身手,牢牢筑起了亚运的数字底座。
而在这无限风光背后,阿里云的危机却正在逼近。在内部,喊出“阿里所有业务将接入通义千问”口号的张勇卸任阿里云董事长与CEO,经历上市筹备的阿里云进行了新一轮人员优化和组织架构调整;业绩上,阿里云整体营收增速下滑,市场份额收窄,面临着可能会被天翼云赶超的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阿里云又能否突破瓶颈,担当整个阿里“第二曲线”的大任,实现一马当先的宏图?
AI或掀起云计算新热潮
放眼全球,早在2022年,受欧洲能源成本上升、美联储加息,以及通货通胀上涨的影响,不少企业正在减少数字化开支,强调优化云计算成本,第四季度亚马逊、谷歌、微软三家公司合计营收环比出现了下降。在国内,互联网客户已经趋向饱和,加之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强,都使得云计算市场增长放缓。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增长24.5%,低于此前预期的30%。
就在这时,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和迭代发展,给云计算行业带来了从强调降本增效到转回扩张的曙光。2023年初,ChatGPT引入国内,发布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就达到1亿人,强化并展现出强大的人本属性和认知理解能力,打破了人们对于AI技术大多应用于嵌入式项目的固有印象,全方位拥抱AI新时代迅速成为大家的共识。
从ChatGPT的实现路径出发,云计算为当初的GPT-3大模型提供着整体的算力支持,是运转的核心动能和基础地基。所以想要实现AI在各个领域的落地应用,必须要依靠呈现百万级增长的云上算力,促进智能终端、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的高度一体化融合,这也为以算力服务创新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新兴云计算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有望让云计算行业再度进入高增长轨道,带动AI公有云市场的崛起。
头部云计算玩家就AI对产业数字化的再造空间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期待AI和大模型改变云计算市场传统软件、集成业务的游戏规则。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也多次强调,在未来,企业对云的需求会更加聚焦智能服务,会更多看框架好不好、模型好不好,以及模型-框架-芯片-应用这四层架构之间的协同是否高效。
不到半年时间,由ChatGPT点燃的AI之战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大模型战场的出现更是推动云厂商加快战略升级步伐,驱动其纷纷将投资重心转移至AIGC大模型的搭建。随着百度的文心一言打响中文大模型第一枪后,阿里云、华为云、运营商云等云计算厂商充分发挥研发优势,大力发展自身初创生态。
代表性的有阿里推出的通义大模型,构建了层次化的模型体系,已经接入了企业办公等场景;百度推出的文心一言一个月内完成了四次版本技术升级,打造了自主创新的AI底座,大幅降低的AI的开发门槛;华为推出的盘古大模型,聚焦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能够在多个细分场景实现落地;腾讯推出的混元大模型,针对业务场景进行了专门的优化和提效,助力不同产业构建专属智能应用。
目前,生成式AI、大模型的落地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些能力在云计算上表现为更加直观的更新迭代,短期内将为AI公有云服务带来明显利好。但从长期来看,过去几年间云计算企业不同程度地面对着要规模还是要利润的矛盾抉择,只有大模型落地速度足够快、规模足够大,才能催生云服务新范式,真正改变云计算市场的现状。不过考虑到系统集成、定制化等传统业务仍然长期存在的现实情况,云厂商想要实现稳定高速增长的目标并非易事。
从一家独大到群狼环伺
如果说2022年云计算行业陷入了瓶颈期,当时的国内互联网大盘进入了存量斗争阶段,大厂互相倾轧在各细分领域短兵相接,那在2023年的AI浪潮下,大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对多云、开源和云原生技术有着迫切需求,头部云厂商也聚焦云计算应用生态,拓展产业链条,争夺数字化市场的蛋糕。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头部厂商的营收增速低于挑战厂商,其市场份额差距正在被后来企业不断缩小的情况,这或许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云计算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身位的衡量标准或许不再是横向的速度,而转变为纵向的深度,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面对这样的形势,曾经一家独大的阿里云应该感触颇深。随着阿里将三大战略升级为消费、云计算、全球化,提升至第二位的云计算已被视为阿里生态增长的第二曲线。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张勇也把大部分精力投向云业务,表示云计算是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之一。不过,担此重任的阿里云的表现却有些不尽人意。
今年年中,阿里云、移动云、联通云、华为云、天翼云等国内知名云厂商相继披露了2023年度半年度业绩报告。从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阿里云的营收增速持续走低,到2023年第一季度更是直接降到负数。在连续6个季度增速下滑后,阿里云2023年第二季度迎来正增长4%,但对比微软智能云15%、谷歌云28%的增速,国内阿里云的营收增长依然失速。
同时可以看到的是,2023上半年天翼云保持了公有云 IaaS 及公有云 IaaS+PaaS 国内市场三强和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第一的地位,其收入规模正快速逼近阿里云,从2022年上半年211亿元的差距缩小到38亿元。如果不能寻求新的增量,年底阿里云的收入规模或将被天翼云、移动云赶超。
在市场份额上,阿里云也正在面临华为云的追赶。据不完全统计,阿里云从2020年至2022年底,市场份额分别为40.3%、37%、31.6%,收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尽管排名国内第一,但与华为云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运营商的集体发力,让以技术领先优势攻占市场的阿里云也不得不有所顾虑。随着云服务的逐渐普及,各级政府、国企、央企也逐渐开始尝试并深入使用云服务,政体云整体市场快速增长。就现实而言,服务框架已经成型的运营商更受政企青睐,阿里云的数据中心优势逐渐被弱化,云计算已经不是先发者能够制霸的市场。
中国云巨头开打“价格战”
如今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已陷入群雄混战局面,面对群狼环伺的竞争格局,阿里云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云计算行业也开展了新一轮洗牌。
4月26日,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此外,在5月15日举行的2023阿里云国际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又发布全新的国际伙伴政策,产品优惠幅度最高至40%。紧随其后,腾讯云宣布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移动云则宣称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60%。
结合阿里云的处境,不难理解此举的背后的意义——通过以价换量,扩大用户基数,以规模效应形成对二级市场的良好支撑,抢夺更多市场份额,重回增长轨道。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处于复苏向好的趋势,一些企业的IT预算也在逐步回春,云厂商巨头主动降价不仅让渠道商的成本降低,更利于被集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激活企业沉寂的需求,推动云市场空间的恢复和壮大。
据了解,价格战在云计算行业已经是一种常态,国外的亚马逊、微软等企业都曾开启过连年降价的竞争措施,国内的阿里云在2015年入局CDN市场后,一年间连续降价17次,核心云产品降价幅度一度超过50%,使得原本掌控市场的网宿科技和蓝汛掉出第一梯队,市场占有率只剩1%不到。此外,华为云、百度云等企业也采取过不同频次的降价策略。
回到现在,阿里云这次主动发起的这场价格战,其目的在于建立价格的护城河,阻断华为云、天翼云等竞争对手的崛起。相比于过去的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现在的云计算玩家们已经开始向垂直深度融合行业转变,此番降价举措效应究竟如何还需要对市场进行持续观察。不过可以判断的是,伴随着这波云计算领域的降价潮,国内云厂商头部效应将更加明显,云市场的变化和新规则也将缓慢成型。
云端发力,能否破局?
与此同时,业内不少声音认为,价格战是一种短期博弈的手段,差异化和创新才是制胜的关键。中国电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瑞文表示,在高质量发展云的阶段,价格是重要因素,但简单靠价格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手段,中国电信要基于网的优势和云的核心向人工智能的方向坚持下去。
幸运的是,云厂商们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缔造技术壁垒,提高产业附加值,加速自动化、数智化发展进程。阿里云也不例外,想要通过AI热潮抢占新一轮制高点,把业绩拉回高增长。
今年4月,阿里云发布了AI大模型“通义千问”,并升级了聚焦音视频内容的平台通义听悟,为其接入AI驱动的理解与摘要能力。此后,阿里云又快速推出生成式AI绘画创作大模型“通义万相”,并开源了多款通义千问版本模型,为C端与B端客户提供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化应用。
基于在IaaS、PaaS和MaaS领域的长期投入,阿里云形成了领先市场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持续扩大比较优势。对内,张勇决定把阿里所有业务接入通义千问,首批接入了钉钉和天猫精灵,可以生成聊天摘要和实时字幕,打造了更加人性化的智能助手,测试大模型在智能家居和协同办公场景中的应用,此后再进一步拓展到淘宝、天猫等业务中,成为智慧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
对外,阿里云表示要全面走向“模型即服务”,启动“千问伙伴计划”,千问伙伴可以获得大模型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支持,结合特定的场景需求对大模型进行训练和精调,并集成到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中。就目前来看,阿里云已经与电力、交通和金融等诸多领域的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内外并举,也体现了当时张勇全力出击人工智能的决心。
9月21日,上任不久的吴泳铭发布全员信,明确了用户为先和AI驱动这两大战略重心,并据此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通过技术能力升级和数字生态构建,阿里云实现了云原生与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有望获得更大的增量空间和更多独立的筹码。如果阿里云分拆上市计划进展顺利,随着融资通道的开启和外部战略投资者的加入,阿里云也会展现出更强的增长韧性,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出海布局,再谋增长
面对国内业务持续承压的态势,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成为了阿里云的又一增长之道。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价值链正破裂重塑,数字化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为阿里云出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
自2015年海外数据中心成立后,阿里云在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据阿里云官方公布,其市场规模五年增长超20倍,海外营收三年间增长超10倍。在过去几年,阿里云持续深入国际化布局,在德国、泰国等地新增多座海外数据中心,全面升级了海外服务体系。此期间,阿里云展现出了依托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关系网优势,与阿里控股的东南亚电商Lazada、新加坡零售企业REDMART等构成了合作关系。
不过,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一方面,开展海外业务布局也就意味着要和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云这三座大山争夺市场。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亚马逊和微软在全球IaaS市场的份额分别为40% 和 21.5%,2022年收入分别近480 亿美元和260 亿美元,排第三的阿里云收入为92.8 亿美元,市场呈现断层式差距。想要对标国际巨头,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阿里云还需不断拓宽市场渠道,增强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受复杂的边缘政治影响,国际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阿里云不仅要面对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问题,还要注重于自身的业务合规问题,寻求一系列符合当地法规的解决方案。这里就涉及到了企业出海绕不开的话题——本体化。在海外市场的争夺上,本土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纯正的用户场景带入,还可以探索出较为持续的发展模式,融入当地市场,释放品牌力。可以说,本土化服务正是阿里云、华为云厂商等中国厂商海外发力的重点。
与美国和欧洲等成熟市场相比,东南亚市场相对不饱和,盈利空间也更大,在政策环境上的长期预期也更为乐观稳定,因此也成为了国内公司的优先市场。
对此,阿里云采取了聚焦本土市场的精细化营销策略,在泰国选择与本土厂商合作,在印度尼西亚选择和本地高校合作,进行因地制宜的海外布局,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低价优势吸引注重成本的中小企业客户,扩大生态空间。除了阿里不断调整生态策略外,华为云也宣布将加强资源投入,赋能全球超1万家高潜初创企业在华为云平台和生态体系中加速成长。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正处于人工智能演进和突破的关键时期,只有把握住技术和战略逻辑本身,才能实现真正的跃迁。IDC 全球研究集团副总裁Rick Villars表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限制新支出和优化现有云资产的使用将成为 CIO 的首要任务,并影响 IT 提供商未来的命运,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人工智能的评估和使用,开始主导企业和云提供商的规划和长期投资议程。面向未来,在这场技术、资源和生态全面竞争的耐力赛中,谁能够占据高地更胜一筹,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都在聊
相关推荐
热门视频
热点搜索
热门评论